零点看书>军事历史>辛亥大英雄>第五一九章 一触即发

急如火,迅如风!

最理想的进攻状态就是不间断集中优势兵力连续向某个点或方向连续突破前进,非必要或被强力阻挡前绝不停下。谢汝翼完全遵守了这个原则,当突破清川江日军收缩安州城后不到两小时,就用2个旅合围安州,与此同时调集3个旅的生力军和1个朝鲜独立军师绕开安州城,走延丰湖东侧继续向顺川和平壤方向大步突破,这其中还包括一个东北战区赶来的骑兵旅。

清川江第一波潮头还没堵住,第二波潮头就已经形成!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压得日军气喘吁吁,不知如何应对。

汉城朝鲜军大本营内这几天愁云密布,没人知道该如何破解国防军这种欧洲典型的优势兵力打法,就连永田铁山都用力扒开衣领,白衬衫上的扣子掉在地上都没察觉。身旁的冈村宁次替他捡了起来,看一眼矶谷廉介后还给他问道:“永田君,没有办法吗?”

短短几天,因为志同道合话语投机,三人就成了莫逆之交。尤其对藩阀那些老军官体系的臃肿、死板和不满更是让三人惺惺相惜,所以只要一有空就坐下来聊军情聊未来。今天冈村宁次两人刚来宿舍,就得到清川江一线被突破的消息。对国防军这种完全放开左翼,如蛮牛般横冲直撞的打法三人都觉得非常棘手。前线不是没有部队。清川江沿线有两个师团4万大军,可就是派不上任何用处。因为国防军只要一突破。就会将他们甩在身后,传统的横插截断又因为地形限制行军速度。连骑兵面对朝鲜北方山地都无可奈何,所以等部队赶来合围时,国防军前锋已经越过突击点南下,由紧随而来的主力将合围部队挡在外侧。

火力上的绝对弱势让合围变成了消耗,已经装备到连甚至排的国防军迫击炮给己方部队造成极大杀伤。但就算火力优势明显,国防军主力也不进行决战。就是很简单的挡住,隔开通道让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向平壤突击!简单,非常简单,完全是翻版欧战中初期德军采用的“一点突破横向展开”的战术。突破。连续突破,不管不顾集中优势兵力猛打一点,等跑不动后再由主力向两翼延伸展开,一口气先占领大片土地后再慢慢收拾。

永田铁山丢下笔,很想破口大骂“欺负人”,因为这套战术就是最典型的仗势欺人战术!炮火、兵力,战术综合后利用优势不断向纵深穿插!比利时7天内被穿破国境,军队连反应都没做出被德军甩在身后全部完蛋,连法国边界也被凿穿一百多公里,最后还是因为德军总参谋担忧东线自己失误才停下来。

日本有“东线”吗?理论上是有的。在霍尔茨克海和库页岛方向大约有1万部队,还有一支联系密切的穷党游击队,但这该死的天气......哎!

“东线”指望不上,朝鲜军也不是火力齐备的法军,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大步向后撤退。按照国防军目前的动员补给等能力计算,其集团军级别作战最长作战半径应该在铁路补给线100公里半径,如果有足够纵深那么按照这个距离部署防线就可以了。但之前国防军利用民八条协议控制平安北道,还将铁路线延伸至那里。从平安北道支平壤直线距离也才120公里。何况他们还动员了近10万本国和朝鲜民夫维持补给线,如此大量的运输部队即使山地道路难走也足够了。而且从新义州支平壤铁路1904年就修好了。即使撤退破坏对方也能快速修补,他们那种特殊的快速架桥技术还能帮助突破水网。更重要的是,目前是冬季!甚至不需要架桥,只需要足够耐心等几天河面就会结冰。

想到这些,永田铁山有种完全使不上力气的挫折感。

8年不下战场!

这个世界上有那支军队是8年不下战场的?8年时间,足以将一只温顺幼犬训练成嗜血恶狼!正是这8年,杨秋将自己创建的国防军打造成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别说秦章书在瑞尼韦尔战役中还拥有出色表现,就算换普通人来,这支军队都会按照自己的方式作战,所以短短二十几天,他们的兵锋就能指向朝鲜北方中心的平壤。

“白川义则中将正在安州,可不可以利用他们......。”矶谷廉介见到他满面忧虑,提出方案还没说完却被他打断了:“矶谷君,支那军不会愚蠢的将决战地设在安州,最终目标肯定是平壤!”已经被画满线条的地图静静躺在桌上。这些线条告诉三人,国防军前锋3个旅丢弃大量辎重和重炮后正在快速南下。而自己这边已经有2个师团向北集结,加上退下来的部队约有3个师团也堵在平壤。

平壤决战态势形成已经无法阻止,现在就看国内部队何时抵达,海军能不能确保大同江口安全,让陆军能坐船直抵平壤,否则等到国防军主力抵达,一切就都完了。所以他扭头询问:“冈村君,国内的部队什么时候能到?”

说起国内援兵,矶谷廉介非常恼火:“我们不能指望那些老官僚了,他们根本不懂得大日本帝国需要什么!支那人的威胁几年前就已经出现,可他们前几年还在大谈裁减军队。现在这个需要举国动员的生死时刻,他们却又在考虑盟友和洋人鬼畜的想法!所以到昨天才只有两个联队到釜山,其余的还没有任何消息。”

“这些该死的官僚!应该将田中和那些投降派全部赶下台,让皇太子亲自接管国家!”冈村宁次也把所有怒火都发泄到官僚和藩阀陆军体系上,一脚踢开凳子望着外面的夜空,似乎在


状态提示:第五一九章 一触即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