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燕国的事,他没有放松警惕。
他不仅要维持燕国的现状,还要拖住齐国的精锐。
自己的战场,要掌握主动权。
赵武灵王不想与齐国大规模开战,但欺负中山国还是可以的。
离间中山国和齐国的关系,也能减轻盟友的压力。
于是,赵武灵王要搞出大动静,起兵三十万,从南、北、西,三个方向,包围中山国。
这是假象,迷惑对手。
但,对手不当回事,就会成真。
赵武灵王没有攻伐中山国的意思,吓唬中山衅王是必要的。顺便,试探一下中山国的反应,为以后灭中山收集第一手资料。
中山国最精锐之师,被司马稠调去伐燕。
赵国气势汹汹而来,分三个方向,有三十万之众,大有灭中山国的迹象。
气氛,一下子就紧张了起来。
中山国君臣,被吓得乱做一团。
中山衅王顶不住压力,不顾与齐国出兵伐燕之盟,下令司马稠撤军。
司马稠没有办法,只能下令撤军。
赵武灵王围困中山,中山衅王很给面子。不仅抛弃并肩作战的齐国,还撒腿就跑,留下齐国在燕国境内孤军奋战。
似乎说:我先走了,哥们,你顶住。
中山国走的时候,连招呼都不打。
太过分了。
简直是太不给齐宣王面子,也没考虑到盟友的心情。
齐宣王:(很生气。)
中山衅王答:我就是这样的人,你能怎么办。
赵武灵王: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司马稠归国,想要和赵国开战。
结果:赵武灵王撤军。
这是什么情况?
赵国是打,还是不打,说句话啊!
赵武灵王兴师动众,出动了三十万,好歹也要干一架啊!
咋来中山国边境,转悠一圈就走了呢?
这太欺负人了。
还是说玩人呢。
难道,赵武灵王就是为了好玩?
还是说赵武灵王不敢与中山国开战?
中山衅王见大军归国,赵国撤军,心想:赵国不敢惹我。
赵武灵王:赵国和中山国早晚要打,但,不是现在。
赵武灵王出兵的目的,是为了离间齐国和中山国之盟,顺便试探一下中山国的可战之力。目的,已经达到,果断就撤军了。
中山国实力没有赵国强盛,赵国转悠一圈就走了,他们也不会主动去挑起战事,更不会选择进攻赵国,炫耀肌肉。
于是,赵国和中山国什么事都没发生,恢复了平静。
那种紧张、充满死亡的气息,就没了。
来得突然,走时,也悄无声息啊!
这就是赵国,来时,带来一片尘土。
走时,没有带走一片云彩。
中山国从燕国撤军,减轻了燕昭王的军事压力。同时,也让齐国匡扶正义的口号,站不住脚。
但,齐国在燕国境内还有十几万将士,匡章又是齐国最能打的人。燕昭王还是压力山大。
齐宣王见中山国撤军,一边大骂,另一边朝着嚷着要增派军力去燕国。
齐国增兵,赵国也会增兵。那么,齐、赵两国就会扩大升级。
可,齐宣王的脾气,没人敢惹。
眼见齐、赵局势,将会进一步扩大。
上天没有给齐宣王与赵武灵王一决胜负的机会。
此时,楚国和中原诸侯已经议和。
楚国还坑了齐国一把。
几年前,秦国借道韩、魏,远征齐国失败。
三晋和秦国水火不容。
短短地几年间,三晋和秦国走在了一起,还打出了一个口号:救燕击齐。
齐宣王见秦、韩、魏、赵都来了,也省了力,不但不惧,反而有大干一场的气势,派出声子前去迎战诸侯。
宋康王见齐国成为诸侯攻击的对象,很识相的选择倒戈。
齐国和中原诸侯在濮水之战开战。
结果:齐国惨败,主将战死。
齐宣王不认输,还想再打,却没人能出战。
中原诸侯加大攻势,没有收手的意思,朝着临淄而去。
齐宣王为了应对中原诸侯,只好舍弃得到的胜利果实,让匡章从燕国撤军,迎战诸侯。
匡章一走,赵国和燕昭王联军,直取蓟城。
燕太子平战败,燕国复国。
此次,中原第三次大战。
齐国输得很惨,濮水之战,主将战死,燕国得而复失。
楚国和秦国打得两败俱伤。
韩、魏,败楚、败齐,也有战果。
赵国击退齐国和中山国联军,败燕太子,助燕昭王复国。
赵武灵王是大赢家,不仅交好了燕国,离间了齐国、燕国和中山国之间的关系,还试探出了中山国的实力。
赵国和秦国的关系得到了改善。
此时的赵国,彻底改变了四战之地的困境。北边与燕国交好,南边与韩、魏交好,西边与秦国交好,东边与齐国不好不坏。
正当赵武灵王在事业上取得进步的时候,爱情和家庭上,却遭遇到了挫折。
远嫁的韩王姬,得病而终了。
韩王姬的突然离开和她的突然到来,让赵武灵王明白了一个道理: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你要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人,把握住现在做的事。
这也告诉我们,专注做事的时候,不要忽略了身边最亲近的人。
那么,韩王姬的死,对赵武灵王会有什么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