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户籍安置
这样的日子过了七八天,当不再有新的流民赶往京城的时候。
京城对这些流民的安置也下来了。
对愿意重返故土的百姓,每人发十两银子安家费,并且发三十斤的粮食,作为路上的吃食。
十两银子等到回到原来的地方,由当地的县衙发放。
统计流民的数量和地址,每一个县城的流民都会再派四个官差护送,同时也是威慑当地的县令不准贪墨,阳奉阴违。
至于那些不愿意回原籍的,则没有安家费。朝廷会把他们逐一放到京郊附近的村子,然后户籍落在京城。
朝廷此举也是下了血本了,把这弄成了一个非常好选的选择题。
一个人能得十两银,三十斤的粮食。
一家要是有个七八口,直接发家致富奔小康了。
留啥京啊留京。
回家坐等银子天上来不香吗?
虽然朝廷明示鼓励大家回原籍,但是还是有一部分人经得住金钱和粮食的诱惑,坚决留在京城的。
这一部分人,除了是不在乎那点子银钱的,大多是原籍没什么值得留恋的,甚至是在原籍就算有银子也活不下去的。
楚念柒她们就是那不在乎银钱的,她们本来就是为了户籍来的,咋可能为了一人十两银子又跑路呢?
就是她每天让王爷爷拉车捐出去的粮食也不止十两了。
而楚吴氏等人,可算是咬紧了牙才坚持住留下来没有回原籍的。
楚梁明年春天要参加科举考试,一来一回太浪费时间。
且留在京城,他日后考中了功名,也方便家里的侄子侄女嫁娶。
一听说可以给自己的闺女找个好婆家,儿子娶上好媳妇儿,李氏立刻就心动了,成为坚定留京党。
楚吴氏还是心疼那几十两的银子,有点儿舍不得,还是梁小珍劝了劝她,才最终同意下来。
而楚家二房自那天与楚家老宅的人决裂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他们。
朝廷政令颁布下来,他们是想着,楚吴氏那样见钱眼开的人肯定是放不下那一人十两的巨款,肯定会回老家的。
这样一来,他们还不如留在京城。反正回老家也是一无所有,还得对着楚吴氏那样一个难缠的老刁妇。在这里也是重头再来,还有奔头。
两相对比,留在京城简直是不要再坚定的决定。
流民安置妥当后,城门也逐渐打开,城内有亲戚证明的人,可以进城。
这一天,段矮胖带着他一家的矮胖回城了。
临别之际,他竟然还有点儿不舍。
主要是楚念柒每次带来的食盒太好吃了,每天花样不断,都是他从来没吃过的好滋味儿。
他还美其名曰想跟楚念柒一起开个酒楼,可惜被楚念柒断然否决。
大蛋糕自己一个人吃不香吗?
她是缺钱?还是缺技术?还是缺人手?
为什么要带一个矮胖子来分一杯羹?
至于扯着段家大旗送粮食的事情,楚念柒一点儿也不心虚气短。
这不还给他们老段家博得好名声了嘛?
流民一批批离开,这些留京的人也统计好了名单。
林氏化名奚林,丈夫死了,带着儿女独自生活。
虽然这个时代对和离女子没有那么苛刻,但到了一个新环境,还是难免风言风语。
直接当寡妇,更省心。
反正她那个爹,活着跟死了也没区别。
林一等人是下人,不需要入户。王神医和廖先生算是暂居的客人,也不需要。
于是,奚林作为户主,带着一双儿女,在五杨村落户了。
这个村子,因为村头长着五棵杨树,故名五杨村。
值得一提的是,张大雁等人和楚家二房的人也被分到了这个村子。
这个村子里姓杨的人居多,之前也是一个大村落。
只是十几年前发生饥荒,村里人也逃荒去了,就剩下了三十几户人家。
北方人会逃荒到京城,京郊外的百姓,也会逃荒到江南这等鱼米之乡。
因为灾荒太大,朝廷有心无力,也不可能护住大夏所有的百姓。
辽北地区还有个匈奴人虎视眈眈,朝廷也不可能把军饷挪用了。
所以最后苦的也只能是百姓。
村长按着上面的指令,给每家每户分了宅基地。
林氏母女选择了靠近山脚下的那一块,并且花了几百两,把周围的一片竹林和山脚下的一片地都买了下来。
等到城下的流民都走了,留京的流民也都安置妥当,已经九月下旬了。
今年的中秋节过的潦草,但是也不可避免。
城门口对进出城已经不再把控,林氏等人先住进了城里的三进宅子中。
楚念柒在乡下买那么一大片地,也是为了能够盖一个庄园式的大宅子。
眼下天气越来越冷,破土动工盖那么大一座庄园肯定来不及,还不如明年再开始修建。
但是他们也不能就这样混吃等死,正好,把珍馐阁的分楼开到京城吧。
林氏又开始着手看场地,找铺面,联系装修师傅。
一步步把京城这边的路铺的是稳稳当当。
……
另一边,得知和林氏等人分到了同一个村子的楚家二房等人,可是欣喜非常。
若说这过去几年来,还有什么人给她们晦涩的生活带来了一点温暖的话,那就是林氏母女了。
这一回,村子里没了楚吴氏等楚家老宅的人,二房人觉得,她们的好日子终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