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玄幻奇幻>活体战舰>581 命门

人类太空飞行器的划分,基本上是按照体积来的。

飞行器尺寸的最大值,比如长度或直径,小于五十米的,则为战机。机甲的尺寸也在这个范畴。小型的贴身式铠装,只有两三米高,大型机甲,形似接近五十米高的巨人。

五十米以上,一百米以下的飞行器,叫陨石级飞船或战舰。因为体积小,飞船外壳的厚度和内部装载的能量库、武器等的体积和重量就不能过大,所以攻击力和防护能力比较弱。优势是速度快,机动灵巧。作为民用飞船,往往用于小规模运输的摆渡。作为战舰,则多用于近距离的交战,或针对地面的制空战。

一百米米以上,五百米以下的飞船或战舰,成为流星级。这种飞船同样不能用于太空远航,也就相当于陨石级的加强版。灵活性不减,攻击力和防护能力得到加强。

再往上,就是卫星级,流星级,恒星级,太空母舰,战争堡垒或要塞了。卫星级的直径长度最低都超过五百米,已经是很庞大的飞行器了。但跟太空要塞比起来,就跟小不点一样。一座太空要塞,几乎相当于一个小行星,直径为三十千米之上。

这些中大型飞行器,一般是禁止降落在地面的。地面能降落的最大飞行器,也就流星级战舰或飞船。

禁止降落地面,有两个原因,其一,重量和体积太大,其升降的耗能太高,不划算。其二,大一点的卫星级战舰接近一千米,质量数十万吨,不断地在地面起降,会影响到星球的公转和自转。影响虽小,但禁不住其累积。至于更大型的更重的飞船,就更是如此。

上面之所以提到直径,是因为太空飞船,通常的形状并非人们臆想中的梭形或长条形,而是更多地采用球形。反正太空中没有空气阻力,不需要将飞船的前端做成箭头形状,反而是球形更容易控制重心,也更容易转弯。

其实,太空飞行器,无所谓哪里是头部那里是尾部,球形周围都安装有引擎,就跟地面上的列车两头都安装有车头一样。

唯有不时进入大气层的战机、陨石级、流星级以及较小的卫星级飞船,才设计成飞鸟状,梭形,鱼形等。

其中,机甲除外,它可以是任何形状,往往根据驾驭者的喜好和习惯设计,有人形有兽形有飞鸟形。

机甲的发展,其实始于人类历史上的汽车和坦克,以及工程机械。反正就是一个带铁壳的大型机器,辅助人类全面提升工作效率。比如汽车,提升的速度。坦克,提升的是攻击力和防御力。工程机械,增大的力量。将这些功能综合起来,揉合到一个机器里,用一个键盘控制,就成了机甲。

民用机甲方面,比如农用机甲,就是耕种拖拉机的升级版。工程机甲,则相当于盾构机,挖掘机等机械的升级版。战斗机甲嘛,依例类推,就是装甲车和坦克的升级版。

机甲发展的过程,从控制器来说,主要有三个阶段,按键式,触摸式,感应式。

按键式和触摸式,是将机甲的各种动作和功能,或者动作和功能的组合,制成一个个小程序,通过按键或触屏来实现。

这种机甲,对于驾驶者的要求太高,因为人类的反应速度和手速有限,要使机甲的动作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需要对驾驶者进行长时间的培训。

人类都喜欢高科技,但又都喜欢傻瓜式操作。如果操作一个高科技机械也必须要非常高深的知识,这种机械也就难以普及,更难以推动时代的进步。

源于此,人类研究出感应式机甲。驾驶者不需要操作键盘,只需要像平时生活一样动脑动手动脚就可以了。感应器会将感应到的人体的思维和动作传递给机甲,让机甲自动完成。

发展到感应式机甲之后,其他形状的机甲就越来越少了,因为人的习惯思维,战斗或工作时,你不可能有鱼的下意识摆尾动作和思维,也不可能有四脚或多足动物下意识的迈步思维,只可能去想动你的手或两只脚。

方星航曾经的海东青型机甲,就是一种感应式的轻型机甲,是当时猎户世界的鼎峰之作,科技含量极高。平时可以折叠起来放在箱子里便于携带。需要启动时,打开箱子它就自动弹开如同一件厚实的连体冬装一样敞开胸怀。驾驶者往后一跃进入机甲,它就自动关闭,并且给驾驶者链接上各种感应器。

驾驶这种机甲,就如同人体膨胀了一样,人和机甲近似与融为一体,能流畅地使用各种武技,以及机甲附带的各种攻击防御武器。

毋庸置疑,柏承诚借助珀莉雅的天生能力发展起来的幺米级活体战舰/机甲,绝对是人类机甲或战舰的终极,其攻击力和防御力肯定还有加强的空间,那需要武器研究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武技的提升,但从控制上来说,绝对到了终点,再无提升的可能。

这是因为幺米级战舰/机甲的感应器,其感应的是原始的人类自身的意念波,而不是以前那种根据人体生物电而翻译过来的电磁波。

我们所谓的脑电图,心电图等,并非是大脑和心脏本身发出的电波,而是而是根据血液流动啊、激素啊、大脑和心脏的物理动作啊等等,导致感应器引起的电磁波的波动而显现出来的。这种翻译,必然有一个时间差,哪怕它极小极小,也必然不会绝对准确。

柏承诚的意念波系统就完全不一样了,时间差不存在了,且能精准地反应出人的思维。我们都知道,战斗的时


状态提示:581 命门--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