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三国之龙套>第六十二章 斗智七

(更正:之前可能没有注意到,廖淳实际上就是廖化,此时即使加入蜀军的话也是在关羽的荆州而不再汉中

————————————————————————————————

“诸君,曹军今夜必至,望诸君共效死力!”黄权手拿一颗人头,面目狰狞的说道。

这颗人头自然是杨白的。既然是黄权命令杨白出城到曹营的,但是为什么还要让杨白偷偷摸摸的离开呢?为的就是掩汉中大型豪族的耳目,让他们不知道杨白出城是黄权允许的。

如此一来杨白出城的事除了黄权等极少数人知道原委外,其他人都会以为这是杨白私下里的行动。这样的话,就为黄权用“通敌卖国”的罪名斩杀杨白而扫清了舆论上的障碍。

之所以要斩杀杨白,这与张苞见不得人的心思并无关系,而是黄权出于稳定南郑形式的需要。斩杀杨白不仅可以提前去除掉一个不安定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可以给南郑的李、郑、赵等大姓一个严厉的jing告,让他们明白死守南郑未必会死,但是投奔曹cao却一定会死。

果不其然,在杨白一门被灭族后,南郑城对曹cao的恐惧迅速转移到黄权身上,曹cao会如何对待南郑那是以后的事儿,但是如今南郑城还有黄权这么一个恐怖的家伙呆着,由不得他们不小心。

不仅如此,因为杨氏一族也是南郑数得着的富豪,因而抄家的来的钱财自然也不少。对于这些钱财黄权是分文不取,半数都赏给了士兵乃协助守城的壮丁,至于剩下的也都摆在了四座城楼内,准备用来赏赐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应用作战的士兵。经过这么一搞,南郑守军的士气总算是有些回升。

做了这些布置之后,黄权仍嫌不足,又携着灭了杨氏一族的威势强行把李、邓、赵等大姓的主要任务以商讨军事为名留在了身边当做人质,显然是打了哪家敢有什么小动作就先把这家的主要首领给灭掉的主意。对于黄权的这种不讲理的行为,这些大家族的人也不敢多说什么,毕竟杨白的人头还在滴着鲜血呢!

就这样,通过强硬无比的手段,黄权总算是再次勉强安定住了南郑的军心,做好了夜战的准备。

是夜子时,曹军按照与杨白的约定发动了进攻,杨白所说的北门首当其冲,只是令曹军失望的是,北门并没有如约打开,迎接这一路曹军的只是城墙上的利箭。不过这没有出乎曹军的意料之外,曹军今夜既然决定出兵,自然做出了最坏的打算,也早就准备好了云梯等器械,于是乎曹军就趁势转变成了夜间攻城。

几乎就在北门受到攻击的同时,南郑的南门也受到了曹军的攻击,对于此已经有了准备的蜀军立刻展开了反击,一时间喊杀声遍地。

为了应付今夜必然会到来的曹军攻击,黄权一开始就没有准备要把曹军放进城里来,虽然把敌人的一部分放进城里进行伏击未必不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当年吕布就曾经用这条计策打败过曹cao,但是黄权考虑到手下这帮士兵的状态,还是否定了这个主意,因为黄权实在不敢赌这些惊魂未定的士兵见到曹军冲进城里之后会不会直接忘记自己的命令转而向曹军投降。因而思来想去,黄权还是决定据城死守,同时令大喊“你们的计谋已经被识破了”之类的来降低曹军的士气。

只是虽然定下了方略,正如同曹军难以判断自己的防御重点在哪里一样,黄权也无法判断出曹军的攻击重点究竟在哪一侧,因而对于南门和北门黄权都是重点防御的,不仅各派了一千五百左右的士兵,还派了大量青壮,东西两侧则只拍了五百左右的士兵和两三千青壮,至于黄权自己则带领剩下的两千士兵以及六千千jing壮中的佼佼者坐镇城z充当后援,待判断出哪边曹军的攻击最为猛烈之后在派遣军队前去救援。

黄权的这条策略可以说完全没有什么新奇之处,只是中规中矩,但是在这种情况这种保守的方案显然比孤注一掷要好得多。事实也证明,黄权的保守是对的,因为曹军在南北两个方向上都是总攻。

很显然,曹军这次也是拼了命的,南北两侧都在督战队的威胁下只敢进攻而不敢后退,不过一会儿的功夫,两侧守军便派人向黄权求援了。

对于己方士兵的不给力,黄权也没有办法,只能够把四千jing壮中的佼佼者派遣了出去,至于那两千士兵,黄权却仍旧不敢轻易动用,因为黄权知道,曹军的攻击绝对不会就这么简单。

果不其然,在南北两侧大战了半个时辰之后,曹军一直准备的后手终于发动了,大量的曹军突然出现在南郑城的西侧,对南郑城发动了进攻。原来,曹军对于南郑城可能发生的情况都有所预料,这才定下今晚的方略,如果能够从南北的某一侧打开城门自然最好,但是如果不行的话,南北两侧的猛攻恰好可以作为曹军的掩护,曹军进而可以用声东击西之计,在调动蜀军的主力都前往南北两侧之后,主力从另一侧对蜀军进行突击。

如果说曹军的对手是一般将领的话,此时自然已经取胜,但是曹军的对手却是对曹军深深忌惮的黄权,因而几乎是在曹军对于南郑西门发动攻击的同时,黄权就得到了消息,派遣了一千jing锐与一千jing壮前去支援,至于剩下的人,黄权则留下来以防曹军会从东侧同时发动攻击。

不过很显然,黄权的担心是多余的,毕竟曹军的兵力也比较有限,


状态提示:第六十二章 斗智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