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部诸台吉之所以接受明军使者给与的条件,之所以愿意归附大明,不外乎形势比人强而已。
他们虽然还有一万多精骑,但却失去了首领林丹汗。而只有兵没有民,没有地盘,根本就没法持久,所以迫切需要和自己的部众汇合。
而察哈尔部绝大部分牧民都在河套,隔着一道黄河,而横亘在他们面前的除了黄河,还有五万明军。
诸台吉没有根本没有信心击败明军和部落汇合,即便他们可以选择绕过明军防御河段,选择奔驰数百里从其他地方渡过黄河,却也没有把握部众不遭明军打击。毕竟整个部落和单纯骑兵完全不同,前者拖家带口有着太多牛羊,想逃过明军打击基本不可能。
而诸台吉最担心的还是明军会采取像建奴一样的办法,会杀掉他们这些部落贵人,把他们的牛羊马匹分给普通牧民,那样的话,普通牧奴肯定会拥护明人而背弃他们这些曾经的主人,若是那样的话,则一切都全完了。
失去了统治基础,他们这些贵人也就不再是贵人。
所以,无论如何得保住部落,保住部众,保住自己在部落中的地位。为此,只能接受明人的条件,只能选择成为明国的附庸,除此,别无二法。
当然,他们可以选择鱼死网破,选择聚众和明军对抗。凭借来往如风的骑兵赶走“入侵”的明军。
可是即便能赶走明军又能如何,那样只会使得明国对蒙古进行严厉的封锁,从此以后贸易断绝,再想从明国获得奢侈物品几乎不可能。没了茶叶,没了绸缎,没了大明的美酒,没了来自大明的各种生活物质,这些部落台吉都不知道以后的怎么过?
而且,真的能击败明军吗?强大的八旗军都被明军吓走了,就凭这一万多军队,根本就不是明军的对手。
到了现在,众台吉们不得不承认,明国和蒙古人之间的力量已经发生了相对的变化。曾经他们眼中孱弱不堪的明人已经今非昔比,军力变得比数十年强盛无数倍,而曾经雄霸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现在早已不复存在,已经沦落到被女真人蹂躏,被汉人欺负的份。
认清了实力对比,也就认清了现实,除了屈服又能如何?
至少,明国给他们这些台吉的待遇比建奴好了无数倍,至少明国保留了他们的部落,保留了他们在部落中的地位。而建奴只会把他们的一切全部抢走。
当然,这些台吉不会知道,大明之所以对他们“仁慈”,也只是权宜之计,只是为了暂时稳定草原罢了。
不管在朝中文武,还是在皇帝朱由检看来,草原上的蒙古人都是异族,都是要彻底处之而后快的。
所以对草原牧民的福祉,朱由检并不关心。
所以,朱由检不会在草原采取“打地主分田地”这种办法,不会选择把部落台吉头人们的牛羊田地分给普通牧民这样激烈的手段。
因为这种手段太过激烈,收效也太慢,一旦不甚,会使得草原上多出很多视大明为仇寇的部落,会时时袭扰边墙,得不偿失。
毕竟草原上的牧民不是汉人,很多蒙古牧民深受喇嘛教影响,相信轮回和因果报应,相信这一世的苦难都是因为前世罪孽,相信只有老老实实恕罪下一世才会过上好日子。所以草原上的牧民大都没有什么反抗精神,不像大明百姓,不信因果不信报应,信得是王侯将相宁有种呼,只要日子过不下去,就会有无数人揭竿而起,而草原上牧民则没有这种反抗精神。
所以,封原先的台吉头人们为王,用这些小王统治继续各个部落,把整个漠南分裂成数十部落,这样才能最短时间稳定草原,才符合大明的利益。
然后下一步再慢慢筹划同化草原,彻底纳入大明统治,这便是朱由检的打算。
从古至今,中原王朝对草原大都是处于防御状态,封狼居胥、勒石燕然这样的战绩只是偶然,大部分时间都是防御,万里长城便是最好的证据。
从古到今,中原王朝都想彻底解决草原问题,但也大都没有太好办法。强如汉唐,选择主动出击,把草原民族打的四分五裂,打的西迁。但是草原上的牧民犹如牧草一般,赶走一批很快又生出一批,生命力比野草还要茂盛。
走了匈奴来了鲜卑,鲜卑融入华夏后突厥又强盛起来,突厥被打的一分为二,被迫西迁,而蒙古人又强盛了起来,一统草原,几乎打下了整个欧亚大陆。而大明虽然赶走了蒙古人,但从立国开始,蒙古人的威胁就始终存在。
朱由检也想彻底解决蒙古人,以前的朝代没办法,以前的皇帝没有办法彻底解决草原游牧民族的威胁,但朱由检却是知道如何解决的,因为他魂游过后世。
他知道后来的满清通过联姻拉拢等各种办法,确实压制了蒙古人,使得蒙古草原成为满清帝国的一部分。他也知道,随着火枪火炮等热武器越来越强大,草原牧民快马弓箭将会被热武器压制,很快会成为载歌载舞的民族。
只不过一开始,朱由检没有想过这么快就解决蒙古人,而是要等到国力强盛以后,等到大明内部理顺以后,再设法解决外患。毕竟有了封贡贸易,蒙古人已经不是威胁。
可是这个冬天,随着宣大、榆林有关蒙古人的情报不断传到北京,随着建奴西侵察哈尔,让朱由检看到了解决蒙古人的良机。
特别是黄台吉不战而退,率领八旗兵逃离河套以后,朱由检第一次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