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玄幻奇幻>涉外律师赵慕慈>第51章 不肯回家的春节

经过大年初二离家出走的事情后,去年的春节,她便下狠心不回去。

父母打了电话,她借口工作忙不开,就是不松口。于是那成了她人生第一个没有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春节。

最后一个月里,她陆陆续续给家里买了很多年货寄回去,顺便也给自己囤了一些食物。因为不用回家,所以一直工作到除夕前一天。

除夕这天上午,去了家附近的超市转了转,回家后在卫生间门上贴了一个福字,花了一下午时间,一边听央视迎春倒计时广播,一边做饺子馅和包饺子,又炒了一个菜。

春节联欢晚会开始的时候,正好饺子出锅,她坐下来,一边吃着饺子,一边肆无忌惮的喝了两杯雪碧。听着节目中的热闹和喜庆,倒也觉得没有那么惨。

尽管如此,内心还是免不了有几分失落和孤单,仿佛落单的雁一般。

母亲没有打电话给她,她也没有打回去。其实她有想过要打一个的,但最终也没有拨出去。她这样安慰自己:你已经是一个大人了,一个成年人。要学着脱离母体,自己生存在这个世界上。

后面的几日,去城隍庙和豫园转了转,其余时间就宅在家里。睡到自然醒,吃吃喝喝,看剧读小说,腹胀的时候做几个瑜伽体式和健身动作。

日子不经过,很快就到了大年初六。她提前把卫生打扫好,去商场买一件新衣裳,大年初七精精神神去上班。

后面年中逮着一个假,回了一趟家。父母神色如常,仿佛不回家这件事根本没有发生过一般。

于是她产生了一种新的体会,她对自己说:这样也是可以的。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宽容的多。

所以今年的春节,一如往年,她以工作为借口,再一次选择不回家。

与其一直陷在母亲的坏情绪和不开心里,不如远远躲开,转而探索一下自己的人生。

因为自己这种有点“特别”的经历,赵慕慈总觉得自己和别的孩子不太一样。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是“正常”的,她从小学开始就抱着心理健康教育书籍读好几遍。上了中学之后,更是留意去看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作为对自己的一种救赎。凭着聪明和天分,倒也能吸收几分。

小小少女反应敏捷,不下苦功,成绩良好,作起文章来又有一些超出年龄和心智范围的深刻见解,因此很受老师们的赏识。

成年之后的赵慕慈在律所里面依旧保持了她当初在学校的那份竞争优势,即对人心的把握和一种精准的洞察力,这在很大程度要得益于她常年阅读心理学着作和哲学着作对思维和见识的拓展。

可见苦难有时会成就一颗珍珠,或者借用另一句名言:上帝关上一扇门,便给你打开一扇窗。或者更为诗意的一句: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每次这样想的时候,赵慕慈便对过去的经历生出几分谅解。觉得一切皆有代价,苦难也有相应的赔价。

尽管如此,在她内心深处,仍然执着的生长着一个生生不灭的幻想:

如果有的选,她宁愿和别的小姑娘一样平庸呆傻,生活在一个父母和气,温暖有爱的家庭里。

因为经常接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自然了解到很多心理咨询师同时会去读哲学,也会去静坐禅修。赵慕慈一开始不能理解,因为她的头脑是被理性主义、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知识武装满了的。

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位国内相当有名的心理学家讲到自己去福建南禅寺静坐禅修,赵慕慈忽然就好奇了,这位经常将西方心理学流派和弗洛伊德挂在嘴边的心理学家,为什么要到寺院里去?

于是便去百度。看到了一个网站,里面有给初学者设置的十日内观禅修课程。网站上关于课程的介绍平静简单,其中部分内容是这样的:

“假如你有一个机会能够放下所有世俗责任十天,住到一个安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受任何的干扰。这个地方免费提供基本的食宿,而且随时有人帮忙,让你住的还算舒适,你只要避免与人接触,并且除了必要的活动之外,在你醒着的时候,闭目凝神,将心专注在一个选定的目标上,你愿意来参加吗?”

赵慕慈继续看下去:

“内观,vipassana,在古老的印度文中是洞见的意思。它是佛陀教导的精华,是对他所说的真理的实际体验。”

……

“虽然这个方法是佛陀所提供的,但它不是佛教,也不是佛学,却是适用于全人类的。”

赵慕慈感到不解:佛陀提供的?又不等于佛教和佛学?那是什么?

接下来一句话是这样的:“课程不是要你去信仰某个宗教,而是让你学会一种生活的艺术。”

生活的艺术?赵慕慈仿佛被触动了。

她内心隐隐的知道,自己其实是没有学会生活的。充其量她只是活着,用忙碌和辛苦将时间填满,用一个个任务和期待将以往的人生填满。这远远谈不上艺术。

如果能够学会生活的艺术,那她离幸福应该就更近了吧?

这样的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她随后便关掉了网站,继续沉浸在忙碌和工作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都没有再想起这件事。

忽然有一天,不知被什么触动了,又仿佛探宝一般,一种强烈的好奇和冲动促使她决定去看看。于是她打开网站,报名参加春节期间的初级课程。

一个现代法治社会的法律精英,一个拥有名校毕业,拥有硕士学历


状态提示:第51章 不肯回家的春节--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