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进文华殿,里面传来老朱的声音,朱标驻足听着。
“妹子,老家对咱来说,就是那落叶归根的地方。”朱元璋语气顿住:“标儿是咱背景离乡时才出生的,他不明白这是祖辈的根,难道你也不懂。”
马皇后定定的看着老朱,拿起咸水鹅:“你都有理,合着我和标儿不是人了。你可不是那个凤阳小子朱重八,你是大明皇帝朱元璋,为了你不被大明百姓唾骂,我和标儿管定了。”
老朱记得两手拍着大腿,说道:“马秀英啊马秀英,你要和标儿跟咱作对是不。”
站在殿门外的朱标并没有进去,大迁移有好有坏,但如果无节制给凤阳迁移,那就是有不妥之处。
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的那次迁移,被称为衣冠南渡,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七十多万。
安史之乱,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
北宋末年,三次北人南迁之后,南方成为经济文化政治的大中心。
第四次历史上。明初老朱搞得山西大移民。
目前还被王保保占着。
但山西移民,因为战乱屠戮的原因,北方人南迁带来的后果十分明显。
北方人口从全国户数的四成降到不足一成半,千里沃土良田变成废墟。
经济开始衰败,江南则是人满为患。
扬州开始的不足十八户,到后来长江流域移民七百多万,华北地区四百九十万,还不算路上病死,水土不服死去的。
对于朱标来说北方是他之后重视的地方,肯定不可能让它再出现千里沃土荒无人烟。
等夫妻两说的差不多了,朱标才装作啥也不知道,走进去看着两人。
“标儿,咱凤阳移民有错吗?”老朱瞪着眼珠子看着马皇后说道。
“父皇,没有错。儿臣认为适当的迁移有好处,可太急太快反而出乱子。凤阳如今两次的迁移,人口已经足够,若是迁移的太多了,反而引起民怨。”
“那你告诉咱怎么办,不迁移还能有什么方法!山西的咱都没有开始。”老朱声音有些不耐烦。
“父皇若是信的过儿臣,那北方恢复之事就交给儿臣来办如何?这迁移之事儿臣帮父皇去处理,为了大明,为了父皇,儿臣愿意去办。”
只要自己去办,移民的人数就可以根据每个地方的情况来采取措施,北方也不能荒废。
要是老朱,他绝对把北方百姓迁移空,那北方更难了。
马皇后理了理衣服,起身说道:“重八,标儿说愿意帮你遭这份罪,你还赶快答应。”
老朱转头看着朱标:“那你就等年过了后去吧。年后北方也暖和,免得冻着,倒时咱在派几个大臣跟你一起去。”
朱标点点头,正好自己还要安排科技农官去凤阳的事,那个培养将士素养的军校还没有开始执行,就年后再去。
“儿臣谢父皇。”朱标想了想又说道:“父皇,儿臣想去苏州一带看看,请父皇允许。”
老朱咬了口鹅肉道:“去苏州身体受得了吗?日夜操劳的也不能歇息。”
“父皇,母后,儿臣不觉得累。”朱标中气十足。
“那就把你那几个猴弟弟一起带着散散心。除夕前必须回来。”老朱和马皇后同时说道。
算日子绰绰有余,土豆的事和沈易的事终于要揭开真相了。
朱标点点头:“儿臣遵旨。”
“标儿,老二脾气顽劣,做事没有分寸,你要好好管教,不要让他惹是生非。”老朱叮嘱朱标。
父子两人坐在马皇后的对面说着话,马皇后则是手里缝着靴子,时不时数落下老朱。
老朱倒也不生气,哈哈大笑起来,听朱标说凤阳一路的见闻和吃的。
刚才吵架的迹象就跟没发生过一样。
……
……
调了两名去凤阳的科技农官后,朱标让刘伯温把新一期的大明周报给他看了眼,确定无误后才满意离开。
朱棣他们原本去凤阳就游览了个龙兴寺,正懊悔时又听说大哥带他们去苏州,立即高兴了起来。
朱樉站在旁边,兴高采烈的说道:“大哥,听说那苏州可是天堂啊,女子也是水灵的很,这次我可要好好去瞧瞧。”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朱棡补充朱樉的话:“大哥,苏州听说不错,想想就来劲。”
朱棣撇撇嘴道:“三哥,哪有那么多贪官污吏让你抓,俺觉得倒不如骑马打仗,杀那些元贼个痛快。”
“对了大哥,老五去不。”
“朱橚那小子最近跑到科技院医士那里读医书,就我们四个去,回去收拾下,明日一起去苏州。”
傍晚,朱标回到文华殿。
锦儿欢喜着跑出说道:“殿下今儿去哪儿了,奴婢啊都没见你,可饿了?”
“有些,去拿点吃的。”朱标斜靠着椅子。想到土豆后,对玉儿道:“玉儿,孤那几十棵土豆可照顾好了。”
玉儿端着脚盆,帮朱标脱去靴子,放进水里:“殿下,您请放心,那些东西玉儿都准备的很妥当。”
锦儿送了清粥和小菜。
朱标是真饿了,捧着粥喝了起来。
“爷~明儿要去苏州嘛,带上我和玉儿姐姐,也好照料爷的起居。”
“是啊,太子爷。”玉儿帮他擦干脚,端起洗脚水离开。
想到这次朱樉还有朱棡和朱棣他们,沐英肯定是照顾不过来的,让她们两个一同去,也好有个照应。
“好,孤准备,你们两今晚也收拾下,我们一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