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我的团长李云龙>第448章 扯淡的安排

48师和6师是这次攻打敌人的主力师,163师和140师作为此次战斗的预备师,八路军方面,是出动了五个团作为主力协助晋绥军,双方总共投入了九万多人,这九万多人的目标直指王家镇和夏店这两个地方。

别看地方小,正如358团楚云驻守在夏店的敌第四旅团和驻守在王家镇的敌第六旅团吃掉,那么,敌人后方的大片控制地就会暴露出来,到时候非常有利于我方抢夺回地盘,重新插上中华领土的国旗。

这样的战略措举,若是放在三年前,甚至一年前,我方部队都是不敢想象的。

但这一年就不难了,日军今年在太平洋战场上投资兵力越来越多,吃的败仗也越来越多,在国外的势力牵制抵抗下,日军的战斗力已经大不如以前,后勤补给机制也开始渐渐落寞,日军的以战养战的战略措举都快实行不通了。

无数国人都认识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官僚主义的可怕一面,尤其是以工农人群为主,当这些人看到八路军和**不惜一切代价和敌人作斗争的态度后,他们纷纷加入了抗敌组织,这么些年来,这股力量发展得越来越大,很多抗日人士加入了抗敌组织,全国早已体现出军民融为一体的革命信念。

也正如楚云飞所说:中国只要还有一人尚在,中国就不会亡!

鬼子也有情报科,他们知道这些抗敌分子的情绪越来越强烈,如果不尽快解决中国战场的战斗,势必会影响到东南亚战场的局势,但是,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他们知道,中国战场的局势再这样下去,是迟早要垮掉的。

所以说近几年几乎都没有什么重大的战役,像大兵团包围这种战斗,必须要准备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即便是如此,他们依然不敢保证自己的计划能够成功。

晋绥军6师和48师作为主力,6师师长李宝山负责夏店方向的日军,48师师长杨立全负责王家镇方向的日军,这两个师的兵力到达河曲方向的时候,便兵分两路。

当他们两个师分开的时候,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就知道是时候将进攻命令传达下去了。

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通过电台传达作战命令,命令任务的目标直指王家镇的第六旅团与夏店的第四旅团。

命令一下达之后,围绕李家镇、王家镇、夏店、虎口几个地区几百里范围内的驻守部队都开始动了起来,八路军这次是配合晋绥军进行战斗,所以主战场几乎是晋绥军的场子,像李云龙、丁伟这样的八路军主力团,全部都放在了攻打敌人旅团的某个驻扎营地上,并不是放在主要战场上。

其实还是严老西看不起八路军的枪杆子,他一直认为八路军的武器都是小米加步枪,根本就没有办法和鬼子正面交锋,主战场他要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

当然,虽然他是这么想的,但他的部下可不是这么想的,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所以当作战计划下来了之后,6师师长李宝山建议八路军新一团和771团往夏店的十五里小庙、苍云岭这两个地方移动,李宝山这个策划很明显是让八路军两个团打头战。

作为先锋部队,新一团团长丁伟知道压力非常大,他非常明白李宝山这个意图,先锋队是第一仗,输了,丢了八路军的脸,赢了,最后是给晋绥军做了嫁衣,虽然横竖都是李宝山的不是,但终归是打鬼子,丁伟也没有过多的抱怨,他只听从八路军总指挥部的命令。

总指挥部这边本来是不同意李宝山的计划,但是经过分析了之后,发现也似乎可行,因为夏店这个地方很大,敌人第四旅团不是抱团驻扎,而是分部门驻扎,正面的都是步兵联队大营,骑兵大队的兵力都分布在夏店郊外几十里外,还有装甲车停在夏店内部的临时中军大帐中,这种分段式驻扎对我方来说还是有利的。

所以,丁伟按照总指挥部的命令,先佯攻试试敌人的火力,再进行战术上的调整,毕竟像这种大规模的战斗,作战战术策略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夏店这边似乎算是定格了,而王家镇这边,早已经是吵得不可开交。

按照48师师长杨立全的作战计划,他将自己的两个旅摆在了正面的主战场,358团作为先锋队,而八路军的772团,负责牵制住敌人在西北大营的骑兵,新二团孔捷部负责镇子外面的关厢地带,独立团李云龙部守正太铁路,以防鬼子从太原方向增兵袭击。

李云龙一直都是八路军的正面战场的主力团,作为拥有精良装备的独立团来说,他们这支部队应该是放在一线战场,而不是去正太铁路阻击敌人。

至少,独立团的各级指战员是这么认为的。

尤其是李云龙,他都直接火炸了,这种作战方式让他觉得自己被羞辱了一样。

确实如此,48师师长杨立全早就听说八路军有个李云龙非常善于用兵打仗,平安县城一役更是发动了上万人投入战斗,就连晋绥军都稀里糊涂被带了一波节奏,打完最后才知道是李云龙的独立团在搞鬼,杨立全这是在扼制李云龙,毕竟这家伙的羽翼太丰满了,得杀杀他的锐气。

同时,杨立全明白,一旦王家镇起了战事,敌人很有可能通过正太铁路运输大量的增援部队过来,到时候,能来支援第六旅团的增援部队肯定不差,李云龙一个团的兵力只能用来拖住敌人,只能等前线打完仗才能撤,换句话说,没有他杨立全的捷报,独立团就只能死守阻敌,要是没有命令就撤


状态提示:第448章 扯淡的安排--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