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子涵对平家很感兴趣,李嬷嬷便多说了几句。
“平家二公子平川比其兄长小了两岁。自幼不喜学文,酷爱武枪弄棒,刚十来岁就想去参军报国。那孩子小时候就生的着急……”
大概是想到了什么,李嬷嬷“噗嗤”笑出了声。
“才十二岁,平二公子就跟一般人家十八、九岁的少年人差不多高了,那年征兵,他假称满了十六,还真被他报上了名,要不是平家人警惕,将他抓了回来,平二公子现在说不定也是个小将军了。”
子涵也笑了,这孩子大概从小就营养过剩。
“他兄长一介文人都能从军,怎么他就不行?”
“他兄长也是先随三皇子离了京,才有信送回来的……”李嬷嬷笑眯眯的道。
“这才是做事的态度呀——人狠话不多!”
子涵乐得哈哈大笑。
她觉得这个平大公子平山是个很有趣的人!当初还在侯府时,一直把自己锁在院子里面,太可惜了——那么近的距离,若是认识了他,正好也是青梅竹马呀!能文能武,家庭简单,若是能从小调教一下,岂不是……
子涵抹了一下嘴,生怕有口水淋下来了。
她想的很美。
不过在古代,男女有别,即便是邻居,没有长辈引荐,他们也没办法相识。老侯爷还在时,对文臣不太感冒,即便两家住的极近,也只是点头之交。府里女的,更不必说带着小辈了。
李嬷嬷等子涵笑声渐歇,这才继续笑道:
“平二公子这次也是先斩后奏呢!平家本就对平大公子尚未娶妻就从了军,十分担心,怕若是有个万一,还没能留个后,所以对他看的极紧——没料到还是叫他钻了空子……”
李嬷嬷朝子涵使了个眼色,子涵一时没明白过来。
“他与咱们四爷是至交好友,据说是咱们四爷派人给他往边关送的信,这才叫平参军帮忙在今年的兵册里加了他们俩的名。”李嬷嬷见她没想起来,就压低声音,在她耳边说道。
兵册里有了姓名,就是正式的军籍了,没有正当理由,若不在规定时间内去军营报到就是逃兵。所以赵瑜新婚之后就急着赶去边关了。
日后遇到平家人还得注意一下,以防被迁怒。
子涵觉得下午的八卦,比平时那些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有趣得多,央求李嬷嬷多给她讲讲这些故事。
被子涵拉着手摇晃,李嬷嬷无奈的答应了,但她也先声明她知道的都是些传言,不一定真实。
从那以后,下午的人际关系课里,便开始穿插着一些这些家族的小故事,让子涵感觉轻松了许多,便是记忆似乎都好了起来。
王妃对子涵十分关心,府里半个月就请一次御医,给她请个平安脉。只是两三次后,她便很有些失望。
子涵知道她在失望什么,却也假作不知,反倒长松一口气:她也很担心古代版的“避孕药”概率问题啊!
现在过去快两个月了,还一点动静都没有,说明那药还是很有效果的。
她并不想生孩子。
至少,现在不想。
时间便在忙忙碌碌中过去,子涵也慢慢的适应了王府的生活。
期间,世子妃还带她与曲氏出门参加了别府的宴会,对她与曲氏一视同仁。
她为她们介绍相熟的高门主母,提点她们这些人的性格好恶,遇到状况时,还会主动为她们解围。
不管她对自己是真心还是假意,子涵都十分感激她。
平王妃毕竟辈分太高,不适合做她这个小儿媳妇的引路人了。
随着天气渐渐变热,京城便入了热闹的五月。
京城每年五月端午节,总会有赛龙舟。子涵幼时倒是随老侯爷去参观过,为自家的龙舟队打气加油,越来越大后,嫌人挤人,又热的慌,便死活不愿意出门了。
那时她也算是个大姑娘了,老侯爷与她六叔也不会不管她同不同意,就把她架在肩膀上出门了。
不过今年她刚归家,王府里阖府出行的大事,她也不好不参加。府里男子已经骑马先行,她们这些女眷只能坐马车。
子涵叫人备足了冰,这才上了王妃的马车。
但王妃并不喜欢太凉快,她叫人将冰块撤了一半。
都已经上了车,她也不好再提出单独坐一辆马车了:这次出行,大房世子妃与两个媳妇儿,二房三房的两位夫人与他们的儿媳妇,还有几位未嫁的侄女儿,都一起出行,府里马车本就不太够——其他房都是三四个人挤一辆马车呢!
“心静自然凉!”
见她一手拿着团扇招来招去,一手持着帕子,时不时在额上、脖子上拭汗,就没一刻歇的,王妃终于忍不住了。
子涵稍稍停了扇子,但很快又开始擦拭鼻尖的汗水。
“母亲,我一向火气旺,一到夏天,恨不得住在冰室里。”
子涵哀叹。
“女子不可多用冰,到你年纪大了就晓得了——”
王妃语重心长的道,不过她也不是不近人情的人,稍后丫头送进来的冰碗,她倒也没叫人撤下去,任由子涵欢欢喜喜的吃光了。
她自己的那一份,却叫人送给后头下人马车里的容妈妈了。
京城每年的龙舟赛都在汴水河边,每到这个时节,河边就搭建了一溜的观景台凉棚。
不过达官贵人的凉棚自然与平民百姓的不一样,为防冲撞,凉棚前用帷幔隔开了。
这次因着建宁侯侯府与平王府联姻,两府的凉棚搭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