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烈细细的想着,想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刘晔,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曹氏三代元老,多次提出优秀的战略建议论亲缘,刘晔族谱可以排到刘秀,比刘备近多了,可他这个背景也阻碍了他被曹家完全信赖,刘晔也很明智的安分守己,即使曹操曹丕不采纳自己的建议做出错误的选择,他也不去抱怨。
刘晔一生在曹操时代担任过司空仓曹掾,主簿,行军长史兼领军,在曹丕时代但任散骑常侍,侍中等职务,虽然职务不算太高但是一直是历代魏主的心腹,参与重大事情的谋划决策,“而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始终是魏主的重要参谋。也正是有了一批这样优秀的谋士,才有了魏武扫荡群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霸业。
这样的人尚且可以为曹魏所用,那么刘备多了什么东西呢?顶多是日后提防着一些,若是真的有二心,在杀之也不迟。
现在的中山郡已经不是原来的中山郡了,各处分兵的统率手中的军权秦烈自己已经拿了回来,虽然名义上还是各位将领的统率的军队,可是没有秦烈自己的军符他们是调动不了军队的,除却在魏昌和安邦县的守军,中山郡的兵马已经到了两万余人。
虽然说这样的军队还不算是多,可是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了,刘备也不能引起什么大的风浪,再者说,刘备现在是有功之人,自己不能杀他,要不然不得军心,刘备这样的人,还没有发挥他的能力,若是用的好,这刘皇叔照样可以成为自己的利器。
虽然说主公与属下的关系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可是这种东西很微妙,要考虑到下属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这就导致自己这个做主公的要灵活处理这个问题,没有人会对自己绝对的忠诚,要想让别人效忠自己,一个是利益,一个是情义,这两者都要做好,可是人都是善变的,多一个心眼总没有坏处。
秦烈紧了紧狐裘,现在是没有什么顾虑,因为暂时没有战事,自己可以安心的训练军队,可是一旦这个时间过去了,自己又改怎么办,老实说,自己连一个战略方针都还没有,陈宫沮授虽然都是人才可是都是临危受命,能在每一场战斗中中出谋划策,统筹军机,稍有空闲还要处理协助自己处理政务。
也是他们倒霉,和自己这个对政治一窍不通的主公在绑在里一起,他们自然是要累一些,何为战略方针,就大致像诸葛亮对于刘备的隆中对,鲁肃对于孙权的榻上策一样,都是决定这支军队,这个军阀今后的去向。
秦烈自己现在虽然是坐拥一郡之地,可是在未来这个时空里,自己若是想安分守己,做一个守城之犬尸不可能的,这样的话,刘表晚年就可以当做例子,是没有前途的。
对于战略这个问题,决定着这支军队甚至于秦烈的命脉所在,只有拥有这一张蓝图,自己才能有明确的目标,才能逐步的蚕食天下。
当然,自己是这样想的,若是穿越来三国不统一天下那来这里干什么?只是这样的话不能对别人说,因为现在还是汉朝的天下,自己这样出头是要挨打的,就像袁术那样的冢中枯骨,提早称帝,结果死的有多惨自然不必说。
“高筑墙、广积粮、别闲的没事想着称王!”
这是秦烈的第一个战略,也不能说是战略只能说是一个看法,刘邦建立汉朝时,就明确规定异姓不可称王,自己就不要触霉头。
这样说,自己虽然现在只有两万的兵马,可是自己的目标不能只在自己这一亩三分地上面,虽然自己兵少将寡,可是要志在天下。虽然知道自己未来的敌人很强大,可是自己也不是吃素的,自己文臣有陈宫、沮授、严伏、彭秀,还有诸多的县中文官,武将有颜良、文丑、高览、高顺,再加上自己培养出的王准、邓志、张通也都是可用之才,这样的班底也算是具备了创业的基本条件。
刘备在得到诸葛亮时,自己兵不过万,谋士还不就是简雍、孙乾,武将不过关张赵,可是仍有大业可成,自己并不差。
向南?
秦烈站在雪中,默默想着自己未来的走向,若是向南,兵锋所指,向南的话就要取冀州作为立足之地,攻兖州以北方为根基,向南徐图,这条战略看来不错,可是冀州兖州为四战之地,秦烈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这样险恶境地中生存下去。
若是自己以冀州作为战略,那未来和自己斗的就是袁绍、曹操等人,这些人可不是善茬,自己稍有不慎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向西?
向西的话就是并州,并州是董卓的地盘,他在那里根基稳健,不是轻易可以撼动的势力,再者说,那里的羌人骁勇善战,也不是好惹的,再者说,那个地方土地贫瘠,人口稀疏,在黄巾之乱之前,冀州的人口可以达到六百万,是个人口稠密的大州,可是并州只有六七十万的人口,就算加上凉州也不过百万,这样的地方,是不足以撑起大业的。
人口稠密的也有,在益州,有七百万的人口,在荆州,有六百万的人口,在扬州,有四百万的人口,都是可以作为攻伐天下的资本,可是自己生在北方,你像益州,易守难攻,人口又多,可是自己距离远啊,总不能身在冀州,遥领益州吧,那不科学。
话说鬼知道东汉的五千多万人口到了三国时候只剩下不到一千万。
向东?
向东的话,青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