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在古代是用来迂回包抄敌军侧翼,瓦解敌军阵形用的。而重装骑兵则可以直接攻击敌军正面,直接依靠冲击力将敌军打散。
骑兵的武器很多,往往会同时携带长矛和刀剑。长矛主要是在第一次冲锋中使用,掌握正确姿势的骑兵可以把动能全部凝聚在长矛上,冲击力极其强大。
但是长矛在高强度的冲撞中会很快折断,此时骑士就会使用刀剑来进行战斗。可以说,刀剑是使用最多的兵器。
想到这里,秦烈好似想起了什么,急忙找来一张纸,一支毛笔,研磨,将纸张铺平,开始在纸上勾勾画画,这张纸上有两把刀,其中一把是马刀,宽背薄刃,刀身沉重,有利于增大砍劈的力度,刀线条流畅,刀柄一般都略向刀刃方向弯曲,这样带弧度的刀柄更利于骑手掌控,不易脱手。
这马刀本来是近代骑兵作战使用的,灵感也是来源于蒙古的弯刀,但是蒙古骑兵刀刀身比军用马刀薄,分量也轻些,蒙古人骑术精湛主要靠的是利用马的速度形成的强大冲击力带动马刀完成劈砍等战术动作。
现在秦烈自己想用来装备铁浮屠,虽然这些北方少数民族在古时候经常侵略中原,可是他们的兵器还是很值得学习的,想当初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赵国成为大国,效仿没有什么丢人的,被人打败了才丢人,所以在秦烈自己的记忆中,有什么后世的好东西,都要带来。
在自己刚刚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根本没有那么多的资源还有时间来想这些东西,正好,这一段和平时期用来自己改良军队。
的刀有着优美弯弧,护手与刃的相接处装有吞口,面长背短,可增加刀的强度。
自然,秦烈最先想到的就是戚继光的军刀,作为一个古代军迷,自己虽然没有复活陌刀队的本事,但是仿造戚家军刀不是问题。
在明朝倭寇作乱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戚家刀一改往日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刀刃制作方式和形质,开始带有明显的日本风格,刀刃弧度加大,刀刃宽度的缩小,刀尖带有一个小小的弧度,刀刃中间起一条镐线,刀背也有一条栋线,刀尖保留和刀身基本相同的厚度,刀背有采用削栋,减轻刀刃整体重量但是不减少刀刃的强度。
刀刃锻造,戚继光提出“铁要多炼、刃用纯钢”的要求,用百炼钢做刀身,纯钢做刀刃,做到整体刚柔并济。这样的类型非常适合战场的格斗,为此戚继光、俞大猷专门编着此种刀的刀法。
戚继光抗倭的戚家刀不只是能用来抗倭,只是当时倭寇的刀锋利,明军的刀不如,所以才渐渐的使用戚家刀,当时的军队在与倭寇斗争时手中的兵器常遭精良的日本刀磕折,死伤极重,尔后发展出厚背砍刀相抗,虽不再易断,但一经正面砍架,刃口常翻卷,甚至不能伤敌,况且器又沉重,远不如日本刀的灵动沉猛。
基于自己三**队的现状,这样的刀无疑是最为妥当的因为在三国时代,士兵普遍都是没有全副武装的,也就是说几乎不可能全部士兵拥有铠甲,在这个时候,这把刀就很好的克制了这个问题。
戚家刀锋利,可以轻易的砍破皮甲,若是这样的刀具装配全军,那么自己军队的战斗力将会是一个质的飞跃,相比于现在装备与军队的大刀,这样的戚家刀更锋利,更坚固。
军队的事情,没有小事,即使是一件微小的事务也有可能决定战斗最终的胜利。
秦烈皱着眉头,努力的回忆戚家刀制作方法,至于锻造的方法,已经知道的很详细了,样式自己也知道,剩下的就是锻造的工作。
其实古人的智慧是很伟大的,他们缺少的只是一个启发,例如马镫,马镫是一对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供骑马人在上马时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马镫的作用不仅是帮助人上马,更主要的是在骑行时支撑骑马者的双脚,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骑马的优势,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骑马人的安全。最早的马镫是单边的,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演化成双边,进一步解放骑乘者的双手。
在没有马镫的时候,古代人骑马是一桩苦差事,因为当马飞奔或腾跃时,骑手坐在马鞍上,两脚悬空,只好双腿夹紧马身:同时用手紧紧地抓住马鬃才能防止从马上摔下来。
这种东西真的是发明不出来吗,古人的智慧之伟大,是完全可以制造出这样一个东西来的,可是马镫这种东西却在历史上迟迟没有出现,一直到很久之后才渐渐的普及。
这把军刀也是这样,东汉的工匠已经拥有了很高超的锻造技术,在这说,这里是演义的世界,这些工匠们都可以打造出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画戟这样的神器,难道有自己的图纸,还打造不出来这样一把刀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此时的秦烈已经对于骑兵的组建,骑兵的防御,还有步兵的装备改良有了最初的预想,虽然不见得全部正确,可是这种东西还是要实践来说明的,一件这个时代从没有出现过的东西来装备这个时代的军队,若是说肯定完全契合,那纯属是不靠谱,可是若想要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那就要勇于创新。
秦烈自己训练骑兵,有可能敌不过虎豹骑和白马义从,可是自己可以不硬碰硬,兵者,诡道也,用最少的兵力才达到胜利,才是真正的好统率,若是单纯的拼杀,比人数,那就算最后取得胜利,那也必将是惨胜,没有任何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