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青春校园>塔防战略>第258章 年终结算

十二月,小小怪兽巨钳事件一周年过去没几天,“鲲鹏”同步轨道永久居留空间站核心,执行升轨作业。

与它一起前往同步轨道的,还有五名宇航员,三男二女,以及三台智人机器人。

鲲鹏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大型的人造飞行器,半径130米!

外圈暂时没有,因为造出来太大,全部完工后,从补给员一号小行星中提取出来的燃料全部消耗掉,都不足以把它送上同步轨道。

现在的人员区为两个部分,核心柱段实验区和第一级微重力生活区。

核心柱段,也就是鲲鹏的中轴,采用了古典的圆截面舱段……好吧,就是用最近五号井发射上来的大直径舱段焊接冷焊改装的。

核心柱段除了维持零重力以支持实验,也和旧空间站一样,有少量床位,它连接着三柱支撑结构和接驳舱段。

第一级微重力生活区,位于三柱支撑结构,从圆心出发三十米处。

从核心柱段,通过舱门进入支撑结构核心舱,有三个直径2.5米的通道,通道中间有根柱子,沿着柱子往外游,就能到达各个区域。

在开始转动后,这些柱子会变成滑杆,越靠近外面,滑行加速度越大,未来还会加装内部的货运升降平台。

达到设计最大转速时,第一级微重力区也只有0.1倍重力,未来主要作为作物种植区用。

升轨作业时,该区域已经建成一圈。

与核心柱段不同,这里的舱室截面已经变成长方形,一圈总面积近五百平米,超过1100立方,因为有个1.5米宽的侧面步道货运线,占用了近三分之一的区域,作物区面积只能算一般。

不过太空里种植作物的瓶颈是电力,面积反而较为次要。

现在第一级微重力区的作物种植还没铺开,部分将暂时作为五位宇航员的锻炼场所,还有几个铺位,能让宇航员在有一点重力的情况下更好的入睡。

该区预留有扩建余地,可以在侧面加一圈,把侧面步道变成中心步道,那个时候才是完全体。

相关舱门已经留好,总共有六个,扩建完成之前这几个舱门完全锁死。

第二级重力区,及外段,暂时只有锁死的出入口,一点都没建。

鲲鹏有必备的“空调”,但主要依赖放射热电电池,维持自然热辐射损失的热量,等到作物种植规模摊开,“空调”得反过来降温。

历时三天,鲲鹏核心完成升轨作业,进入同步轨道,位置定在c国某南部古都正上方。

如果要进一步讲究象征意义,更应该定位在首都上方,不过纬度过高,后续综合损失太大,最后还是选了与未来空间站现在飞行角度变化较小的定位点。

到位后,太阳能阵列展开。

……它的太阳能阵列也分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光伏太阳能,一种是类似太阳能热水器的烧开水发电装置,后者同时也是空间站温度调节系统的一部分,相当于“空调”外机,内机控温排出的热量也会在这里集中处理成电力。

现有的太阳能阵列,都在三柱构造的柱子两侧,转动避开了几个预定的重力段。

不过受限于未来空间站的工作量,地表运力等因素,内测太阳能阵列只部署了一半,总发电量约四十千瓦,夜间通过动能装置,可维持三千瓦的生存、小型实验用电,以上都不含热电电池、储能电池的输出。

四十千瓦的发电能力,相对于普通只有二三百瓦的通讯卫星看起来有点离谱,实际要种地根本不禁用,这点电,甚至不足以让第一级微重力区铺满一层作物24小时生长,更不用说多层柜式种植了。

关于夜间用电,鲲鹏还有个后续组件等着组装制造。

和现有这个维持三千瓦输出的动能装置类似,只是更大、更重,需要单独做一次低轨道发射,等到该装置就位,届时可以实现十兆瓦内发电量,昼夜平衡输出。

才几十千瓦发电量,就在准备十兆瓦的动能蓄电装置,好像有点离谱。

可鲲鹏的计划照明、种植、氧气再生等常驻耗电,在内外三圈基础舱完成后,就会达到两百千瓦以上,包含实验设备、内部加工设备等,突破兆瓦级也不会太久。

总之,鲲鹏作为真正第一个人类文明种子保存点,电力保障是第一要务,绝不能因为缺电造成人员死亡。

十二月二十日。

开发者一号、补给员一号两颗小行星,被未来空间站吃干抹净。

相关的资源冶炼、成分细分还没有彻底完成,不过铁碳氢氧几项重要元素已经完成分离、冶炼。

找小行星是不可能再找了,毕竟把轨道推来推去的成本在那,还不如直接用电磁轨道发射器从地表送半成品物资上天。

主要还是两颗小行星的开采经验足够宝贵。

c国甚至已经成立了一个小行星带开发的预研组。

小行星带开发,不需要像近地轨道一样自己去捕捉,吃掉一颗小行星后,稍微给个推力,一两个月就能到达下一颗小行星,如果不在乎目标大小或者使用更多推力,间歇期还能更短,那才是真正的资源开发,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投入比产出还大。

把最后一批分离工作的程序设定好,又到了换班时间。

白卿等首批未来空间站成员,大部分再次回来,这次增加了科学院人员的比例。

由应龙二号飞船负责本轮人员上天,有了第一次经验,应龙二号又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各方面检查


状态提示:第258章 年终结算--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