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科幻未来>泥菩萨>第十七章 法不传六耳

第十七章法不传六耳

侈画用镜子一照,这镜中的一团雾气,着实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这赦灵镜侈画虽说是第一次用,但也不至于出现这种情况,当下却也不是想太多的时候,右手中指凌空虚画,先画左方二点,点尾上挑,如画鸟状,前置二小点,然后正中一大点,左方两竖,右方一点,再从中间起笔向左作环形,左下方一点一撇,右方一竖带勾,竖上写二个夷字,勾旁边画一点一提,念咒道:“天有天将,地有地祗,聪明正直,不偏不私,斩邪除恶,解困安危,如干神怒,粉骨扬灰。”

一道符咒凌空而成,金光一闪便朝着雪女印了过去,彷如天罗地网,书符时之用品,不外朱砂笔、墨、纸、砚而已,,然有时或事起仓促,不及备此物品,则又何如,知符书者,岂袖手延灾乎,非也,也有法在,其法为何,日指空书符是也,知夜行遇鬼崇等事,可先立足,屏息凝神片时,然后并中食指空书符是也,按定步位,向空书其应用之符,口中诵所应用之咒,鬼神见之,亦当远避之,必不敢再行纠缠,故日符咒这妙用,无施而不可也。

雪女避无可避,却听雪女幽幽道:“已蒙仙真,降格尘寰扰扰,难以久留,敬焚宝香,攀送骈,来时感德,去时奉福,降则无路不通,回则去路难寻,四海之内,唯同此音,后有所求,再当奉请。”侈画听此一阵心惊,竟然是送神咒,正要做出动作却听到一声悲鸣,侈画料想这畜生是个二把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雪女受伤再也无法维持变化,映入眼中的赫然是一只大猴子,周天内又五仙,乃是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赢鳞毛羽昆,又有四猴,不入十类之种,第一是灵明石猴,晓天时,知地利,通变化,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纠,乾坤磨弄,第四便是这变化为雪女的六耳猕猴善聆音,能查理,知前后,万物皆明。

要说这猴子有多厉害,六耳猕猴乃是天地第一批生灵,要说怎么其血脉混的如此凄惨,还要从洪荒之年道祖鸿钧说起,鸿钧道祖于紫霄宫中讲道,言有缘者皆可来听,这六耳猕猴道行尚浅,就打起了歪主意,用顺风之耳的天赋窥得大道,却被鸿钧道祖发觉,并说道:“法不传六耳,道不传非人”,这也为之后原始看不起禽类,三清分家,埋下了伏笔,此处不表。

六耳猕猴遭道祖遗弃,不得答道就打起了听到者的主意,不断幻神成人与人切磋。偷师其术法,侈画面前这大猴子虽然只是有六耳猕猴的血脉,但明显是开了灵智,是成了精了,侈画心道,这大猴子想偷师,那就看你学的快还是出手快了。

侈画双手内相挟作拳,两中指竖立,指端相合,表示为根本印,化身大威德明王,大威德明王意为摧杀阎魔者,故别号降阎摩尊;密号为威德金刚。又称作大威德尊、六足尊。为五大明王或八大明王之一。若拟配五佛,则为无量寿佛的教令轮身,亦可视为文殊菩萨的化现,六耳猕猴见了一阵抓耳挠腮,完全不能理会其中之密。

侈画对付这畜生用佛法可以说是有些阴险了,所谓真传一句话,假法万卷书,所以这六耳猕猴完全是学不来,双手作忿怒拳,左手为下,右手为上,手背相向,此时两小指背向勾结,两食指亦是背向竖立左转,做降三世印,降三世印,左转为辟邪,右转为结节,口吐真言道:“唵苏婆你苏婆吽蘖哩诃拏蘖哩诃拏吽蘖哩诃拏播野吽阿曩野斛婆誐鑁缚日罗吽发吒”,吒字一出口,六耳猕猴眼中迷离。

依密教所传,修习降三世明王法的主要功能是调伏,尤其是降伏天魔,如果持诵此一明王的真言,则无量无边魔界立刻会苦恼热恼。凡有意干扰修行者的诸魔眷属,听到此一明王的真言时,不但无法继续作障,甚至成为修行的仆从。修习此一明王法,亦能以此获得打胜仗、除病、得人敬爱等功德。

六耳猕猴忽然一声大吼,眼神顿时恢复清明,变作一青衣道人,大指掐无名指根部,其余四个手指握拳道:“飞腾半空骑麒麟,统摄五百大雷神,鬼怪被逐无躲处,妖魔过来也难行,顿时放出三味火,全教收来亿万精,吾奉雷祖大帝急急如律令。”只见天空阴云之中一道雷光砸下,山下酒馆一人见了对另一人道:“这山上估计是出了不得了的妖精了,天神老爷发怒用雷来打了”,侈画若是听了,不知道做何感想。

侈画变印,两手内缚,左右拇指、小指直竖各相拄道:“唵摩庚攞迦兰帝娑贺”。侈画化身佛陀模样二臂,右手持孔雀尾,左手持莲华,坐赤莲华。化身孔雀大明王法相,孔雀明王(梵名ayua-vidy-ajni)汉译有摩诃摩瑜利罗阎、佛母大孔雀明王等名。此尊相传为毗卢遮那佛或释迦牟尼佛的等流化身。密号为佛母金刚、护世金刚。在密教修法中,以孔雀明王为本尊而修者,称为孔雀明王经法,又称孔雀经法。为密教四大法之一。

孔雀明王出现的初始因缘,据《孔雀明王经》所载,是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比丘遭到毒蛇所螫,痛苦难当。阿难尊者向释尊禀告之后,佛陀就宣说了一种可供袪除鬼魅、毒害、恶疾的陀罗尼真言。此陀罗尼就是孔雀明王咒,这也是孔雀明王及陀罗尼为世人所知的开始。

侈画口中真言一出,只见刚才还来势汹汹的雷


状态提示:第十七章 法不传六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