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青春校园>家有美妻好种田>第95章 处子之身
内容空洞。其萎靡的诗风,比之于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时,尚存一息清醒意识的,竟只有敢于犯颜直谏的魏征。

上官仪得势后,开创绮错婉媚的诗风,诗歌终于沦为粉饰太平的工具,而上官仪本人,亦深陷形式主义的旋涡,不能自拔。

他提出所谓“六对”、“八对”理论,以做对联的方法写诗。上官仪们不是在写诗,做文字游戏罢了。

好在还有四位卓绝的才俊,他们是灼灼盛世的不合作者。四人不能忍受这种温软,他们高高举起,反抗的义旗。

“悲情的四杰”

对主流文化的抗逆,最稳妥的方式,是作不动声色的反对。四人显然不这样认为,他们反抗的手段,更加壮怀激烈。

纵然喜好萎靡诗风的,是当朝的皇帝,他们也在所不辞。

反对我所反对的,赞美我所赞美的,如此而已。

四人于诗赋中放纵,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再难取得,俗世的功名。

有个叫李敬玄的人,惊异于四人的文采,遂将他们举荐给名将裴行俭。

裴行俭通阴阳,晓算术,深谙鉴人之术。他看罢四人履历,徐徐说出八个字:“才名有之,爵禄盖寡。”

裴将军的意思是,四人才气太盛,浮躁浅露,不配享有功名利禄。裴行俭继续说道:“四人中的三个,皆没有好的前程。只有那个姓杨的,沉静内敛,他能做到长令。”

裴行俭所不知的是,就是这个杨姓才子,发出了声讨靡靡之音的最强音。他讽刺众人的诗歌曰:“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四人果然有天纵之才,他们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

他们对当时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四位天才相继过世,大概半个世纪左右,后来者杜甫,即写诗怀念: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这四个人,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后世将他们并称作“初唐四杰”。

“四杰”有其共同特质,他们全都是少年成名,天纵奇才。

然上天赠一物,必定取一物。“四杰”最终的结局,都不太完美。

所谓“佳人命薄,才人福薄”,王勃短寿,骆宾王失踪,卢照邻凄惨。相比而言,杨炯的结局竟是最好的,有一个说法是,他卒于赴任的路上。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杨炯也算是名门之后,其曾祖乃是北周大将军,他的伯父辈亲属,都曾任州县长官。

然而,杨炯自己的祖父和父亲,却皆无官职。

杨炯在自述中写道:“吾少也贱,当不为虚盲。”很难想象,恃才傲物的才子,写下这几个字时,是怀揣怎样复杂的心情。

好在杨炯足够优秀,他当得起神童之名。唐朝科举,专有一门曰“童子科”,杨炯以不到十岁的年纪,顺利登科。

身为一个天才,他出仕的时间却颇晚,二十七岁那年,杨炯在京应制举,总算是踏上为官之路。

虽然煊赫于文坛,但在官场上,他还是一介新人。散漫的艺术家,与老成持重的官场老油条,是生来的天敌。

杨炯的狂傲溢于言表。初唐时期,他与王勃诸人,才华冠绝于京师,时人谓之曰“四杰”。

四杰的文章,各有其特点,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

好事者偏要为四人排序,于是“王杨卢骆”的称呼不胫而走。

排序且由别人争论,当事者笑笑罢了。但杨炯偏偏不做沉默者,他听闻这个消息,对别人言道:“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诸位千万不要相信,杨炯真愿甘居卢照邻之后。卢照邻比他年长二十余岁,杨炯所谓“愧在卢前”,自谦而已。

杨炯与王勃同龄,才华相当,交情很是深厚。两人也曾互相恭维,王勃赞杨炯曰:“日下无双,fēng_liú第一”,杨炯则在《王勃集序》中写道:“绝六艺以成能,兼百行而为德”。

但真到排资论辈之时,他却耻居其后了。

官场新人杨炯,对朝堂的同僚,也是持鄙夷的态度。他给那些装腔作势之徒,取了一个促狭的绰号:麒麟楦。

旁人不解其意,杨炯悠然解释道:“那些演出麒麟戏的优伶,要画一个麒麟模样的外壳,套在驴子背上,将驴子装扮为麒麟。但驴子终究还是驴子”。

杨炯因此变成全民公敌。众人也反唇相讥,称杨炯作“点鬼簿”,他写诗文时,爱滥用古人姓名,别人便以此讽刺。

“从未去过边塞的边塞诗人”

杨炯还是有几个朋友的,他的挚友之一,是臭名昭着的宋之问。此人风度翩翩,是当时最有才华,却又最无耻的文人。

宋之问有个外甥叫刘希夷,刘希夷写出一首古诗,诗中有两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诗歌被宋之问看到,硬是出言索要。刘希夷不肯,宋之问羞恼成怒,令家奴用土袋将外甥活活压死。

杨炯是世之奇才,其诗文远在刘希夷之上。他与宋之问相交,竟然安然无虞,也算是人间奇迹了。

昔年他们同在习艺馆工作,意气相投,后来两人分离,宋之问卧病于温泉庄,心情寥落,孤独难耐,便作诗追忆老友,诗中有句曰:“惜无载酒人,徒把凉泉掬”。

杨炯并无子嗣,临死之时,将后事托付给宋之问。宋之问最终也没有食


状态提示:第95章 处子之身--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