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青春校园>匪君天下>第三十四章 华夷之别

“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这是唐之孔颖达编著的《左传正义》,因《周易》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故强调冠服礼仪,”弘皙笑的有点顽皮有些卖弄,“中国之称最早见于《尚书》:中国者,四夷皆服。关中、河洛为中国,其它依方位叫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到魏晋之《论语集解》说:诸夏,中国也,周有夷狄。”

“前番参照地域后者是按血脉分计,然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正义》又解释成中国礼仪盛而夷狄皆无,并举例楚国自称蛮夷而文明日进,诸侯会盟不以蛮夷呼之,而郑国本为诸夏因为行为不合义礼,却被视为夷狄。至唐有《内夷檄》说四夷之民慕中华之仁义忠信,能心驰于华,吾不谓之夷!朱熹干脆把话说明白:天下之邪正,皆至于《春秋》而定!”

“这就清楚了,”弘皙的嘴角如钩,落在方苞眼中笑似乎变得深沉,似乎有了点变味的迹象,“时过境迁朝代更迭区分华夷的标准虽与时俱进,但有一点不变,那就是奉孔丘、尊礼仪、重儒家、仕士人,做到或哪怕做不到顶礼膜拜也行,这都是华夏。至于有仇视役使或不敢、不愿、不屑、甚至力有不逮来不及教化的都是夷人!”

“如此,儒家似骄阳,礼义光芒照耀处皆华夏,光尽便是四夷。换句话说,有儒为华夏无儒就是四夷,再说清楚一点,无论何人当政,统领的只是生民之肉身而儒家左右的是万民之魂,那么华夷不过是儒家定论,说你行你就行说不行就不行,跟百姓、万民、朝廷甚至种族就没关系,对么?”

“贝勒爷,奴才有点糊涂了,莫不成这国家成了这帮读书人的?”

武丹一语道破天机,弘皙微笑,诸人哑然。

于张廷玉或方苞李绂,自小读圣贤书习圣贤文,纵有思辨终究是选择性接受,哪曾如弘皙这般如庖丁解牛寻经析络信手拈来却又如高屋建瓴,站在纯第三者的角度冷眼旁观,而这……格物、静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就为了王道汤汤?子孔子有教无类启民智就是天定责任,可这结论——不反而反还是万世皆君?忠君爱国莫不成反倒成了爱己篡国?

有障,而弘皙千言若水流。

……

“前明之儒人如何评价蒙元一朝?华夷峻防,胡主中国,几变于夷!试问,就蒙元当朝没开科举?读的不是四书五经?皇帝当朝行的不是《礼记》?遵循的不是《春秋》大义?何以排除在外?真如衡臣公所言,以兵起并殊服异俗么?”

“试问自大禹治水居功传子,家天下,哪一次改朝换代少过征战?长平战坑杀40万,赵地举国戴孝。秦楚争十面埋伏灭了十万江东子弟,堂堂霸王自刎乌江。汉末三国,千里无鸡鸣白骨露於野。魏晋之苻坚投鞭曾断流鸡公山下却是风声鹤唳。朱洪武、张献忠之争哪一个又不是杀人魔王?兴亡百姓苦,谁叫你生乱世不如鸡犬?”

“说什么殊服异俗,生民有群故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不过常态罢了,因之而通因地制宜即可,可儒家却又怎么做的?冠以野蛮之名号疏离厌弃,更谗讥笑之,说什么披发左衽法俗诡异人而兽心,说什么种类乖殊贪而好利凶悍不仁,甚至说夷狄腥膻杂居中国错乱天气……活该聚在绝域之外崎岖险阻之地,是吧?”

“汤封商地而有名,以下臣之身灭夏?周天子垂手而治,凤鸣之西岐是否商地?此等为王臣而不思报王恩,刀斧断王苗裔算不算凶悍不仁乖殊好利?”

“唐代隋,李渊为太原守更是国戚,之后李世民玄武门杀兄弟逼君父母妃弟媳皆入后宫,这当是qín_shòu不如吧?那硕儒孔颖达得授士林之首有否欣欣然?”

“讲什么腥膻乱气,不闻上古之民人民少而qín_shòu众,生民坦身露体茹毛饮血也就罢了,无食无猎之日便是连老弱之族人也要吃掉的,到仓廪实而知礼节,就要把祖宗也赶出去么?”

“暮春三月,羊欢草长,天寒地冻,谁人饲狼?仁心怜羊,狼心独怆,儒心难测,世情如霜!天道有常,儒家仁义在哪?”

“始皇帝筑长城而拒匈奴,拓疆土而创中华之疆域,连今所读书目皆是始皇帝统一文字之后的演化,可就因焚书坑儒一事就成了千古暴君!汉武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有尔等之尊贵,可昭帝幼年即位,贤良文人便开始历数一生征战天下为其劳,中庸之公允,不偏不倚哪里去了?”

“一句话,是读书人对咱们国族有意见罢了!”弘皙一声冷笑,“国族入关万民皆服,有逆者不过螳臂当车,及至去发换装反倒怨声载道,何故?”

“于生民,朝代更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依旧吃饭穿衣罢了,于士林则不同,为首,仁义假托忠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为孝道始,此后才有立身行道扬名后世。儒服更是外在标志如三军之旗帜!剃发易服是挖了祖坟,更担心以此为开始断了士的本义,怕不让当官了,怕别人砸了自己的饭碗!”

“便是农夫流卒还有揭竿而起何况是读书人,一句留发不留头,说尽当朝凶残暴戾,煽风点火纠结民众暴起血流成河而不惜,居心叵测冷血如畜生!”

“而千古以来,读书人不事劳作却在诸业之上,特权且唯一,而今,国族后来居上怎能心甘?士族又有亲,亲又有姻,官商勾结盘根错节


状态提示:第三十四章 华夷之别--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