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壁清野的命令下达之后,整个河北都开始动了起来。
几乎所有的光复军办事吏员都冲了出去,除了必要留守人员之外,几乎全部人员都出去办事了。
而问题依然多多。
首先吧,这年头的城池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本身能容纳的人口数量也比较有限,所以大部分县城早就被苏咏霖放弃了,留下的都是相对较大的城池。
而这些相对较大的城池也只是相对较大,实际上还是不怎么理想,不能容纳太多的人口。
所以容纳不了的人口就按照预定计划,安排军队把他们向南转移到山东地区,下令山东地区成熟的新农村代为庇护这些河北难民。
苏咏霖的基本盘大部分都在山东地区的新农村内,让他们帮忙接纳这些河北难民,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与此同时,其他工作也要进行,比如粮食的收集和转运。
除了苏咏霖掌握的粮食,还有一些地方上和农民们私有的粮食,这些粮食需要全部运送到这三十座城池里储存分配,不给金兵获得粮食的可能。
除了粮食,煤炭、木材等燃料也很重要,冬天就要到了,没有足够的燃料,别说取暖,连基本生活也不能保障。
所以苏咏霖也给这些城池输送了数量较大的煤炭、木材等燃料,同时让城中人自己组织外出樵采,尽可能的多储备一些过冬需要的燃料。
考虑到房屋不够分配的问题,苏咏霖还给这些城池配备了一批军用帐篷,以确保城内百姓的基本居住条件。
就算没有房屋住,也能住在帐篷里,熬过这个冰冷严酷且肃杀的冬日,挺过去,坚持到春暖花开的时节。
把主要人口物资都安排在这三十座城池里,给他们足额数量的粮食、燃料、布匹和军械等等,再确保城内用水安全,就足以让他们固守城池,不需要随意外出了。
如此,这些城池就会化身战争堡垒。
于是整个河北的陆上运输力量、水上运输力量都被全面动员起来,民间的,军队的,全都动员起来了。
物资问题和人口居住问题之外,还有军事防卫问题。
苏咏霖的打算是,给这些城池大部分将安排一定数量的主力部队和一定数量的独立营部队混编在一起负责守卫。
同时考虑到三个月以上长久作战的可能性,他又规定各城池需要组织城内全部的壮丁加入预备军,全民皆兵。
一般稍小一些的城池是这样的。
而占据了交通要道的重要城池和政治意义很大的中心城市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也是金军必然会全力攻打的对象,这些城池就会安排真正的精锐部队负责坚守,存粮和军械也会更多。
准备工作做完之后,剩下的就是真正的战争指挥了。
而战争指挥就只能交给三十个城防司令部,这是苏咏霖无论如何都无法帮助他们的事情。
他能做到的也就是编写三十本《城防手册》,把自己从古代兵书上学到的守城办法和自己所想到的一些应对困难的奇妙方法写在上面。
然后给选拔出来的三十个城防司令人手一本,认真研读。
除却官府直辖和光复军新农村掌控下的这部分人口,剩下处在地主乡绅掌控之中的人口也在苏咏霖的考虑范围之内。
考虑到这些地主乡绅本身具有一定的私人武力和防御力量,也未必愿意舍弃家业农庄进入城池,苏咏霖就决定允许他们结寨自守。
但是这种程度的结寨自守必须建立在他们立刻行动起来的基础之上。
苏咏霖不允许他们怀着懈怠的心思草菅人命,该做到的必须做到。
如果做不到,重罚!
他们所掌握的人口必须转移到拥有一定防御力的农庄或者简易坞堡内,集中起来,在必经之路上设下防御,组织自卫队进行防守。
不过这一点对于那些地主豪强们来说,并不是什么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军队过境从来都是非常可怕的,不分敌我一通乱杀乱抢根本就是常态,不管是自己国家的军队还是敌军,基本上都一个德行。
不是每一支军队都是苏咏霖统领下的光复军。
所以当军队过境时,有能力的地主乡绅往往会联合在一起,组织自己的佃户农奴们结寨自守,防范军队的抢掠,必要的时候和军队拼杀,一点也不怂。
这一点根本不需要官方的要求,他们自己就会这样做。
只是有了苏咏霖的要求之后,他们做的更快,更有目的性。
原先河北组织起来的、受过一定军事训练的三十六个独立营属于地方武装性质,不受苏咏霖之外任何人的指挥。
现在苏咏霖的威望摆在这里,为了训练军队也付出一定的成本,所以苏咏霖要求调兵协防,也没人可以拒绝。
他们乖乖的交出了手中的部队给苏咏霖使用。
三十六个独立营被苏咏霖抽调一半进入城池,和光复军正规军混编,负责三十座城池的防御。
基本上所有城池都安排两千、三千兵马,只有少数真正的大城会安排四千、五千左右的精锐士兵。
大部分城内守军人数并不太多。
太多的话一者城墙上站不下,二者也会让苏咏霖手中的机动兵力减少,不足以发起最后的大反攻。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一些地理位置不重要的小城防守非常严密,攻城方算算成本觉得不划算,就不会拼命进攻。
至于某些大城比如河间、真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