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长这问题一提,大家伙儿可就为难了。
八路军兵力虽多,但是在这困难时期大家都在忙着大生产,前线防着鬼子的那些部队已经够紧张了,现在还得防顽军这边?
张万和皱着眉头说:“首长,咱们和顽军的交界,那少说也有好几百公里,这要是都派上部队守着,只怕其他的事都别干了!”
“所以才要开会讨论嘛!”首长说:“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集思广益一起想想办法!”
谢保林说:“要不,咱们在交界处布雷?我看那跳雷就能行,在交界处布上了,既可以防顽军,也可以防鬼子!”
布雷或许是个办法,但张万和却摇了摇头:“咱就按一米的距离埋一枚地雷算,几百公里少说也得几十万枚地雷,这地雷生产的确不难,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枚……咱还是没辙!”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八路军兵工厂产能不足资源有限,没法干这么大手笔的事儿。
其实王学新觉得问题不在这。
这问题的根本,就是“攻大于守”。
鬼子有可能从防线的任何一点渗透,八路军无法事先知道敌人是从哪个位置攻,于是要守就只能全线守。
这么一来,无论是用部队还是地雷,那代价都相当大。
付出这些代价要是有用也就罢了,偏偏它可能依旧防不住,因为鬼子总会从中寻找到弱点实施突破。
所以……
王学新说:“首长,我认为咱们不能这么干,要防住,最划算的还是从情报入手。”
“关键是他们先进入顽军防区!”参谋长脸上写满了无奈:“就算我们得到情报,知道鬼子伪装进入顽军,那又能拿他们怎么样?我们无法进入晋绥军的防区围追堵截,依旧处于被动!”
参谋长这话说的是。
主要问题是鲁家沟距离交界处太近了,只有十几里地。
鬼子在顽军那就相当于受顽军保护,八路军拿他们无可奈何,然后鬼子冷不丁的翻山越岭给鲁家沟一下,防不胜防!
“参谋长!”王学新说:“鬼子不是喜欢伪装成八路军吗?他们肯定随身带着八路军的军装之类的……晋绥军打鬼子不积极,但是打咱八路军积极啊!”
“可他们是鬼子……”话还没说完,参谋长就“哦”了一声,然后若有所思的把目光投向了首长。
首长也听明白了,他点了点头赞同道:“是个好主意!咱们不能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庸医,只想着防自己是行不通的,可以利用下阎老西的积极性嘛!”
会议室里的指战员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这应该是成本最低而且行之有效的办法。
八路军其它都缺,就是不缺情报人员,不管是敌占区还是顽军区。
鬼子特工队也许可以瞒过位于县城和伪军中的情报人员……这是因为鬼子特工队行动不与县城和伪军接触。
但是,我军却可以把情报人员安插在晋绥军与鬼子的交界线精准防范,这些情报人员里有许多就是来往运城贩盐的商人,给他们提个醒,要发现鬼子伪装的盐商并不困难。
一旦发现蛛丝马迹,再通过情报人员转告阎老西说是有八路军渗透,那阎老西还不打鸡血似的去抓人?
这么一来二去的,说不准还能在鬼子和阎老西之间搞出点矛盾来。
后来的情况的确像王学新想的那样,阎老西在得到“准确”的情报后打了那些胆敢渗透进其防区的“八路军”一个伏击。
那是真刀真枪的打,而且还打得狠,据说没留几个活口。
然后阎老西一审问,发现居然是鬼子,而且还是要渗透进八路军防区的鬼子,后悔不迭赶忙交待放松警戒。
不想,这时真的八路军又得到了发挥的空间,买粮、买药、买盐等,忙得不亦乐乎。
到最后阎老西发现真真假假根本分不清,于是只能一律严防死守,这也算是帮根据地守住侧翼了。
这事算是告一段落。
李云龙那又接到楚云飞的消息。
原来,楚云飞那得到几具火箭筒后马上命令刘树才等一干军工全力仿制。
结果其它东西都没问题,甚至做得比原装的更好、更精致,比如火箭筒装药就把黑火药改成威力更大的无烟火药。
但就是那固体火药柱怎么整都整不出来。
不仅整不出来还一点头绪都没有,刘树才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么把火药给弄成固体柱状的。
楚云飞想,这可不行!
总共才只有六发火箭弹,试射了一发,拆了两发,就只剩下三发了。
这要是鬼子坦克开上来,三发火箭弹能顶什么用?
情急之下就希望能多买几发火箭弹。
他让副官找了李云龙带话:“云龙兄,火箭筒虽是有些威力,但尚有许多缺点,兄弟我本想提些意见,只恨一时手快,六发火箭弹业已告罄。只能劳烦云龙兄多卖几发火箭弹,也好让兄弟我过下手瘾。”
楚云飞话里有意把火箭筒贬一贬,其实是有杀价的意思。
楚云飞是这么想的:
一具火箭筒配两枚火箭弹,这火箭弹是配的,顶多十几万斤粮食吧!
晋绥军给得起,前段时间不是正好用法币交易从八路军那“买”来许多粮食吗?
这会儿就算物归原主啦,来一百发!
不想李云龙却回应道:“楚兄客气,楚兄急需火箭弹,兄弟们自该义不容辞。但咱们亲兄弟明算账,老规矩,一手交粮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