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青春校园>乾隆四十八年>第一百七十五章 罗教老堂船
吴思宇看的手足无措,连话都不知从何说起。不过对方接下来的动作,让陈银儿颇为意外,感激的泪水瞬间就流了下来。

当沈敬丹把那份赎身契交给吴思宇的时候,吴思宇打开看了一眼,随即就撕的粉碎;手一扬,那纸屑立时就随风飘远。

“我们那里,没有奴婢。”吴思宇笑着说道。

陈银儿哭了,她噗通就跪倒在吴思宇的面前,顿时把对方吓了一跳,连忙伸手将她搀了起来。

“君为女萝草,妾作冤丝花。从此天涯海角,只要老爷愿意,妾身永不相离。”

愿意!当然愿意。此时的吴思宇一百个愿意,他感激的冲沈黄两人拱手致谢。

老黄笑着冲着吴思宇和陈银儿拱手道:“愿二位百年好合,早生贵子!”

雷神号这次运来的货物,足足往沙船上搬了两天。除了北海镇自产的卷烟,还有赵新从另一时空暂时采购的数千盒火柴、大块平板玻璃、以及最重要的三吨食盐。

沈、黄两人虽然在北海镇呆了段时间,但还从来没有见过北海镇用的盐。不过等他们拿到一小包样品并且品尝过后,都是极为惊讶。没想到北海镇的盐品质如此之高,简直可以称为极品精盐了!

清代的食盐什么样?

以两淮盐场为例,盐粒的轻重、大小以及坚硬度,各分场产出都是不同的。以同一盐场同一盐滩出产的盐来说,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三等之间的区别就是越好的盐颗粒越大,重量越轻,而且颗粒更坚硬。

至于现代人日常食用的精盐,在清代即便是普通官绅之家也用不起,只有豪奢人群才会购买。这是因为粗盐的提纯需要用到大量的柴火和铁锅,这都是普通人家承担不起的。

而清代普通百姓日常所用的食盐,一般都是中、下等。到了门市渠道时,层层加价的食盐价格更加不便宜;黑心的商人们往往会往里面掺杂泥沙和石膏。可即便如此,很多农民也往往吃不起。

老黄向鲁寿山问道:“这盐你们打算怎么卖?”

“每引十两。”这个价格是王长生提议的。目前两淮盐区每引盐的市场零售价格大约是十二两。

清代一引盐是二百斤,每斤合后世的600克左右,三吨食盐意味着五千两银子。等这批食盐卖完以后,鲁寿山他们再想进盐,就需要自己想办法了。

老黄听了点点头,随即又跟刘胜要了几包食盐,说是拿回家自己享用。

趁着这个功夫,鲁寿山拿出了赵新给老黄的信。“黄老板,这是我家老爷让我给您的。”

老黄看完赵新给他的信后,沉吟了一会儿,问道:“赵大人还说什么了没有?”

“没了。”

老黄听了点点头,道:“这事得等回了上海才能办。我会尽快交给你的。”

“不妨的。”

“黄老板,我想问您件事。”

“请讲。”

“上次我们在上海做的那件事,首尾如何?”

“这事你不问我也正想和你讲的。官府那边查了许久也没结果,最后的定论是桩无头案。放心吧!”

等到所有货物都搬运完毕,自己这边的一百多人也都登上了雷神号时,沈敬丹冲老黄拱手道:“如此,扬州的事务就拜托黄兄了。”

老黄哈哈笑着对沈敬丹拱手作别,带着鲁寿山等人上了沙船。他们这一次回去的路线依然从张家浜、野猫塘一线偷渡。其实说是偷渡,苏淞水师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实际上这条水路的买路钱是每条千石沙船五百两银子。不过也正是因为价格昂贵,所有鲜少有船走这里。

两天后的晚上,鲁寿山他们已经住进了上海县城外的客栈里。为了避免引人注意,他们这十五人分成了三路人马,分别入住了两家客栈。

鲁寿山带着五个手下住进了位于行仁里的客栈,徐大用带着另外五人住进了另一个院子;王长生则带着一个人住到了盐马头的一家客栈。

次日一早,王长生一个人便来到了陆家浜桥附近,发现一条三百石的拖驳船正停靠在河岸上。船上的一个架子上,挂着一个鸟笼,里面养着一只画眉。

王长生长出一口气,心说这船居然还在。他顺着石阶走到船上,一个五十多岁的商贩模样的人从船舱中走了出来,满脸笑容的招呼道:“这位客官想买点什么?我们这里南北货都有。”

王长生看了两眼货架,抬手指着那画眉,低声对那老者问道:“请问将军生于何处?”

那老者面色一变,打量了王长生一会儿,微笑道:“客官请随我进舱内看货。”

两人刚进船舱,从紧里面走出了两个壮汉,三人把王长生围住,那老者道:“将军生于何处?”

王长生一拱手道:“昆仑山。”

“能飞多高?能飞多远?”

“高能飞到天外,远能飞到天边。”

“什么眉,什么眼?!”

“龙眉,凤眼。”

“大毛多少?小毛几根?”

“大毛一百二十八根,小毛九千九百九十九根。”

......

“将军一天叫几声?”

“知音则叫,不知不开口。”

王长生和那老者一路对了半天切口,越对越是满面笑容,到了最后,船上三人冲王长生一拱手道:“原来都是教中兄弟。”

王长生拱手道:“小子王长生,崇明人。”

那老者道:“请问兄弟的老官是何人?”

王长生拱手道:“家师姓朱讳贵。”


状态提示:第一百七十五章 罗教老堂船--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