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楚书,太祖皇帝本纪>第五十五章:抱上的第一条大腿

因为一首破阵子,骆永胜有了和章炎对面而坐的资格。

这还是骆永胜这辈子第一次和章炎这种身份的官员进行交流。

洪州刺史,放到后世怎么也是个副部级的大员了。

虽然在这个时空仅仅是个正四品,还是个没有任何实权的泥胎菩萨,仰仗都督府鼻息而活。

“早前,本官还对骆小友有些误会,今日相见,当释怀误解。”

得到了这首佳作,章炎的心情非常好,两相比较便对曹德贵等本地商人过往的交情不屑一顾起来。

就算有几年交情又如何,那些人有能够帮助他章炎晋身的资本吗?

显然是没有的,而今天骆永胜给他带来的,却是足够。

一首诗而已,能让一个官员升迁吗?

这种不可思议的事情要看放在哪朝哪代,在宋朝,靠着锦绣文章跻身仕途的不在少数,若论最出名的,当属晏殊。

晏殊自幼神童之命美传江西,年不过十一二岁便可缕创佳作诗词,于是当地的按抚、学官做了一件不合规矩的事。

在晏殊十四岁的时候直接‘保送’。

即不参加地方科举,直接保送到汴梁参加殿试,更离谱的事情还在后面,宋真宗一看这神童做出来的文章也是喜爱的不得了,直接大笔一挥,赐了进士及第。

十四岁的进士就这么诞生了。

十七岁的时候晏殊就官至光禄寺丞,执中央九寺之一,连回家丁忧都被赵恒夺情召回,圣眷之隆,真宗朝无人可出其右,宰相寇准想压压这晏殊,都被赵恒斥责。

可见在宋朝,无论是皇帝还是整个仕途官场的大环境,对文采斐然者的喜爱甚至说溺爱已经到了无视规矩的地步。

而骆永胜送给章炎的这首诗,真正宝贵的并不是文章本身,而是文章之意恰好贴合这眼下的政治大局,以章炎的政治嗅觉,自然可以看出其中价值。

皇帝要北伐,做臣子的当然要支持,这便是政治正确。

骆永胜的历史水平再差,也知道檀渊之盟,既然眼下大宋还没有签署这一丧权条约,那就说明北伐还没有开始,这首诗便是恰当的。

如果檀渊之盟已经签过,他就万万不敢给章炎送这首诗了,不然可是要掉脑袋的。

“骆小友虽然年岁不大,但既然是河北定州人士,想必对边疆之事还是有些了解的。”章炎手压在那信上,沉吟片刻,问道:“本官久在江南,不知眼下北疆战事,这诗词传出去容易,收回来难啊。”

这句话便是找骆永胜帮忙了。

北方的情况他章炎知道的不多,贸然把这破阵子传出去,届时万一真入了圣听,皇帝一开心把他章炎调进汴京褒奖,他到时候御前对答,说什么?

天知道北方打成了什么样子,该怎么接着打。

要知道在此时的宋朝,怎么打仗可不是武将说了算,而是他们这群文官天天在枢密院里对着地图琢磨,而后画一堆乱七八糟连自己都看不懂的阵图送呈皇帝,最后再转下达到前线,一线的统兵将领唯一要做的,仅仅是按图行军即可。

打赢了就是皇帝的功劳,打不赢就是武将指挥不力,该革职革职,该杀头杀头。

面对这个问题,骆永胜的大脑开始疯狂转动起来,回忆着历史上檀渊之盟前后的碎片。

哪一年的事来着?

想不起来了,但说是现在这位皇帝登基没几年的事,是宰相寇准提议的亲征。

也就是说,等寇准当了宰相,那就差不多该打仗了。

思忖片刻,骆永胜来了主意。

“回堂尊的话,草民家世居北地,正是因为为了逃避兵祸故而南迁,眼下北地摩擦不断,契丹贼寇掠成性,寻衅边关,料想王师伐罪已是不远,只是南下途中,草民偶然间听得人言,时下朝廷中战和不定,缺一有力声音,所以才会悬而不决。”

这话骆永胜说的敷衍朦胧,但听到章炎耳朵里却是价值颇大。

自打彭城郡王赵元偓离开洪州入京,这新皇帝的态度其实就已经不难揣测了,这场仗皇帝是想打的。

可是宰相吕蒙正一直是那是铁杆的求和派,三度拜相,执政纲领一直不变,赵二北伐他阻拦,被撤职。赵二也是脸皮厚,铩羽而归之后马上就重新拜吕蒙正为相,就这么起起伏伏,直到赵二数次北伐失败一命归西。

现在赵恒登基,也做着光复河山,廓清帝宇的美梦,这吕蒙正又跳出来阻拦了。

他可是个乌鸦嘴啊,赵二的例子在这摆着,不听吕蒙正的话北伐就一定失败,所以赵恒至今悬而未决。

朝中谁一力主战呢?

只有眼下的枢密院同知院事、尚书工部侍郎的寇凖。

所以一旦皇帝真要打,这寇凖势必会拜相。

章炎沉默下来,他不知道骆永胜判断的准不准,又或者说他现在不确定自己判断的准不准。

假如皇帝要北伐,那他现在拿出这首诗传进皇帝的耳朵里,进了汴京一力主战的同时交好寇凖,那站队主战派,自己的未来可就不得了了。

如果自己猜错了,皇帝不打,好像也没什么损失。

大不了自己仍是在洪州这地界做一个泥胎菩萨,守刺史致仕呗。

沉默了许久,章炎才抬头看向骆永胜,说了这么一句。

“你不对劲。”

骆永胜愣住,没明白章炎这没头没脑的一句是什么意思,但听到后面的话,不由面色急变。

“那日审断之后,本官斥责了曹显,


状态提示:第五十五章:抱上的第一条大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