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与印度地区接壤的几个华夏的附属国,比如廓尔喀、哲孟雄、布噜克巴以及缅甸王国都开始受到英国殖民者的侵扰。
英国人一般都是先指派一些土王前去攻打这些王国,如果土王搞不定,就自己人亲自上阵。
如果以后董书恒要与英国人在南亚次大陆相争就必须要牢牢掌控这几个附属国。
从地图上的很容易就能够看出来,这几个附属国与西南高原都有通道相连,并且从这几个附属国进入印度都是居高临下,从高到低,可谓是占尽了地利上的优势。
也就是说,占牢了这里,华夏的军队可以随时进入印度地区。
可是印度地区的军队进攻这里却要面对险要的地形以及恶劣的气候。
只要复兴军将当地经营好了,那么到时候英国从印度纠集多少军队来攻都不可怕。
只要华夏能够在险要的交通要道上修建坚固的堡垒就好就可以了。
当然这里的地形也限制了华夏在这里投送的兵力。因为华夏的物资同样很难做送到这里。
……
此时的正在江宁视察的董书恒也收到理藩院发来的电报稿。
原来是西南的使团传回了消息。
使团的消息说,西南的藩属国都愿意向华夏继续称藩,他们请求宗主国派兵前去支援他们,他们愿意内附华夏。
布噜克巴和哲孟雄遭受英国人的入侵最为严重,已经到了快要支撑不住的地步。
当然对于这些高原上的上的小国,英国人没有自己下场,而是派遣印度北部的土邦前去攻打。
两个附属国虽小,但是地势险要,堪堪挡住了几次进攻。然后就向北边的高原当局求救。
那时候还是满清驻藏大臣管理这些地方。
此时驻藏大臣的手中兵马不多,可是还是分别派遣了两千人前去支援。
这才守住了这两个国家。
使团的卫队现在都留在这两个国家,他们用驻藏大臣的命令控制了这两千人的军队,同时也帮助当地训练军队。
使团请求中央能够支援一批武器过去。
驻藏大臣派去的援兵现在都划给了使团卫队管理,这些人的装备实在太差,就连内地的清军绿营都不如。
不过这些人无论战力如何,至少都适应了高原环境,能够在高原上生活。
报告中提到,廓尔喀也请求宗主国派兵驻扎该国。
这些高原南边的附属国因为跟印度地区交往密切,所以非常清楚南边的印度土邦是怎么样一步步沦为英国人的殖民地的。
不要以为英国人都是绅士,英国人在印度的殖民也是充满血腥的。1757~1849年英国政府通过东印度公司进行的一系列侵略印度的战争。
一步步地蚕食印度各个邦国。
其中充满了阴谋、杀戮与血腥。
董书恒出现的有些晚了,现在英国人已经基本上征服了印度地区。好消息是,华夏的几个附属国都还在华夏的手中。
缅甸同样相华夏求援,因为他们面临英国人的威胁还要更大一些。
董书恒当即下令给彭玉麟,让他安排高原师派遣一个步兵团进驻廓尔喀,并且在廓尔喀招募当地士兵组成仆从军。
派遣军队进驻哲孟雄和布噜克巴,在当地和印度地区的边界设立哨卡,在交通要道建立要塞。
命令总后勤部调运一批后勤物资到高原地区。
前面几条都还好做,只是调运物资确实是一件的难事。
所以董书恒命令四川行省着手修建一条通往西南高原的公路。董书恒知道这条公路是很难修的,所以他没有给四川总长骆秉章设定时间。
因为这是一条战备公路,董书恒还命令作训部组织两个民兵师前去负责主导这项工程。
这两个师的士兵也主要从高原地区征募。同样的,这些人主要的出自当地的农奴家庭。同之前的征兵是一个政策,他们的家人能够受到优待。
董书恒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不断地从那些土司手中抽血,等后面要废除农奴制度,这些先解放的人就是很好的示范。
农奴们见到人家跟着复兴军后的样子,兴许不需要复兴军动手,自己就会起来反抗土司,到时候复兴军只要拉个偏架,问题就解决了。
这两万多人的高原民兵师,将是华夏是第一支高原筑路部队,他们中有很多人长眠在了这条公路上,这两个筑路师的伤亡甚至超过了华夏的作战部队。
但是一直到道路修通,两个师都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
使团报告布噜克巴和哲孟雄的国王干脆趁着朝贺,自己带着家人赶往新京了。
国家的大政交给了华夏派来的使者做主。这朝贺之路一来一回时间可不短。
到时候说不定他们就要在新京安家了。新京也许很快就要有一条国王街了。
这两个小国本就是依靠宗教来管理,连大臣都没有几个。寺庙就是统治的中心。
现在他们将国家都交给上使也就再正常不过了,反正他们本身也没有什么权力。
实际上这两个小国都很小,只是他们都处在喜马拉雅山脉重要的南北通道上,所以无论是华夏还是南边的英国人都看到了这里。
使团接手两个小国后,一边迅速向南边派出探子查看情况。
一边整编军队,积极做好防御工作。
西边的廓尔喀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