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在这里搞了农场,大批量招募流民,还压低了粮食的价格,这些地主士绅没办法从土地上赚到钱了。这些人肯定会心声怨恨,此时我找他们一起合作办工厂。那时候南方一团糟糕,我们生产的东西不用愁销售,他们发现这个比种地赚钱多了,也就不再把注意力放在了这上面。”
“搞洋务,争的利益是洋人,以前没有工厂,这些东西都是进口洋人的,但是我们自己生产了之后,比洋人少了一个运输的成本,所以老百姓宁愿买我们的东西。加上当时南方的生产被破坏,所以我们生产的东西,在各地都非常受欢迎。”
……
曾涤生有些惊讶,不仅仅是因为董书恒讲的这些东西蕴含了很深的道理。
同时也是因为董书恒竟然会将这些事情都告诉他。
“听了总统的一席话,老夫真是茅塞顿开啊。”
曾涤生在听的时候,也在想,当时自己是否也能够在湘南这么做呢。
但是他还是将自己给否定了,不说他没有这样的经商天赋,就是湘南这里的情况也不适合搞对外贸易。
董书恒实际上还是利用外部力量来解决内部的问题。
当时,国内的粮食普遍短缺,饥荒是一种常态。
但是董书恒却能够另辟蹊径,从南洋获得大量的粮食。
缺钱用,那就将对外贸易给垄断了,然后跟洋人搞贸易战,抬高出口商品的价格。
赚取洋人的白银。
这样董书恒就用洋人那里转来的钱从洋人那里购买武器,购买设备。
然后与南洋的华人结盟。
当时南洋的华人在海外倍受欺辱,心中非常渴望能够获得母国的支持。
而那些满清的地方官员都视他们为弃民,对他们比那些洋人还坏。
这时候董书恒站了出来,他的手中有实权,有地盘。
他给了这些南洋华商一些贸易的特权,换取了南洋商人的支持。
那些南洋家族不仅仅给他送人,还给他送钱。
最主要的是不断帮助董书恒转运粮食。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南洋华商也是赚钱的。
但是他们这些人却用智慧,用自己在南洋多年经验和人脉,保证了董书恒粮道的安全稳定。
在当时的情况下,粮食在满清已经成为硬通货。
当时董书恒是有多少粮食就能招到多少人。
当大家的手中没有粮食的时候,董书恒有足够的粮食,那就是奇货可居。
“曾公,今天这里就咱们两个人,董某希望能够跟曾公坦诚相待。实际上,董某今天过来,是有些问题想要请教曾公的。”
曾涤生抬起了他有些混浊的眼睛,看向董书恒。
今天董书恒过来之后,能够不用自己的身份压人,已经给了他一个好印象,这叫礼贤下士。
在刚才的聊天中董书恒也确实做到坦诚相待,所以这个时候,董书恒跟他这么说,曾涤生倒是没有任何理由去拒绝了。
虽然平时他喜欢韬光养晦,喜欢含蓄,喜欢将自己的想法窝在心中,闭门造车。
但是此时,不知为何因为董书恒的几句话,他就向跟这个年轻人掏心窝子。
看样子,他还是小看了这个年轻人。
“总统有事相询,是老夫的荣幸。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曾涤生起身微微躬身一礼。
“我看到曾公这里有很多报纸,想必曾公定是关注时事的。”
“我想问一下曾公,我复兴军的敌人是谁?”董书恒上来就一个大问题。
曾涤生沉默了一下,这个问题确实有些太大了。
好在他平时倒真的思考过这个问题。
对复兴军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他比较感性趣的事情。
复兴军能够迅速一统,并且迅速降伏周围的势力,依靠的是其强大的军队以及高效的组织能力。
但是这也让其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曾涤生知道现在沙俄、大嘤帝国都算是复兴军的敌人。
沙俄不用说了,是复兴军的生死大敌。
曾涤生研究过沙俄,这个国家扩张成性,声称每一寸国土都是必不可少的。
欧罗巴的其他国家搞得都是殖民扩张,很多情况下都是在当地扶持势力。
而沙俄做的移民扩张,每占领一块地方,要么屠杀,要么驱逐当地的原住民,然后移民占领那里。
这一点跟复兴军倒是很像。但是复兴军的手段要温和的多。
华夏有足够多的人口和灿烂的文化。
董书恒显然有信心通过移民来同化当地的人。
所以复兴军一般不会驱逐当地的人,只是会让他们学习华夏的文化。
然后让他们认同自己华夏大家族的一员。
只要当地的汉人数量能够占到大多数,董书恒相信这就足够将当地给稳定下来。
可是沙俄他本身就没有足够的人口。
而且除了宗教之外,他们没有多少让底下的少数民族认同的文化。
所以,他们只能采用这样激进的办法来巩固自己对当地的控制。
这样也限制了他们在当地的发展。因为他们缺少人口。
复兴军为什么能够那么容易就夺回被沙俄占领了几百年的月湖、远东以及东鲜卑利亚地区。
主要还是沙俄对这里的开发太过落后,几百年他们通过各种手段也就才移了那么点人过来。又如何进行基础建设呢?
这让他们从本土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