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宣德大帝>第212章 工业园区

面对朝臣对周忱的弹劾,朱瞻基将所有弹劾的奏疏全部丢进了炭火盆,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他们为什么要弹劾周忱,朱瞻基心知肚明。

周忱在江南挡了人家的财路,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那些人怎么可能会不恨他。朱瞻基现在的原则是:你们越是要弹劾打压的,我就越是提拔重用。

不过面对江南士绅集体的反对,朱瞻基还是亲笔写了一封信送到上海,嘱咐周忱一定要小心谨慎,身边没有护卫的时候不要出门。

那些人一旦红了眼是什么事都有可能做出来的,我们不能寄希望于那些人的良心发现。

收到皇帝来信的时候,周忱正在出席一家新开业的丝绸工厂的开业典礼,为了吸引商人在上海工业区投资办厂,周忱改了朱瞻基的定下的规矩,所有进入工业园区办厂的商人,享受第一年免税,第二年免一半,第三年免三分之一的税收优惠政策。

周忱身边除了属下的官员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客人,就是天津工业区的主政者胡元澄。胡元澄听从皇帝的建议来到上海,每天就跟在周忱的身边观摩周忱处置问题的办法。

周忱宦海沉浮多年,虽然海关与工业区都是新生事物,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是做什么,最终的目的都是一个利字。

区别在于是为国家百姓牟利还是为私人牟利,若是当官都想着为国牟利,这个国家就是蒸蒸日上的,若是当官的都想着往自己的口袋里捞钱,总想着自己的那点私利,这个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周忱刚刚上任的时候,工业区根本就没有人来建厂投资,皇帝定下的规矩放在那里,谁也不敢改,可是不改就没人来。

地在哪里荒着什么规矩都没有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周忱推翻了皇帝的规矩重新制定优惠政策因势利导吸引商人投资。

在周忱的努力下,已经有不少的商家开始在工业区落户,工业区的土地却不是无偿提供给商家,商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购买地皮,自己盖房建厂。这房产到什么时候都是你的,另一种是直接租用工业区建好的厂房,将机械设备往里一搬就能开始干活。

第一种选择的优点是一次性花钱之后,以后就不用再花钱,就算是自己不做了,也可以把厂房租出去,挣点房租。缺点是需要一下子拿出很多钱,对于手头现金不是很多的商人来说,是个艰难的选择。

第二种选择的优点是一次性投入的资金少,如果项目对路可以快速回笼资金,进行下一步的投资,缺点是房租交的久了是比买地建房还要贵。

周忱已经在上海任职一年多了,皇帝大多数时候都是给他写私信问询,充分尊重他的意见,很少用圣旨的方式直接下命令。

皇帝的信任与尊重让周忱生出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情,周忱更加的尽心竭力的管理着大明唯一的一家出海的海关和大明第一个工业园区。

胡元澄已经来到上海几个月的时间,工业园区的事周忱几乎是事无巨细都要讲给他听,周忱知道皇帝陛下现在最缺的就是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管理人才,每一个人才都值得认真对待。

看完皇帝给他写的信,周忱的眼睛湿润了,皇帝从来不是先问他工作的成绩如何,而是首先关心的他的身体和安全。

东南士绅的暗潮涌动,周忱不是没有发现,可是怎么也不会认为这些人竟然敢暗害朝廷命官,真要有人敢这么干可就涉及到谋反了。

不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要是被那些人给暗算了,可太不值得了。

视察完这家新入驻工业园区的工厂的开业典礼后,周忱给足了这家工厂东家的面子,不但出席了他的开业典礼,还亲自出手给工厂做了剪彩。

周忱主政上海海关的这一年,共收取了海关关税一百多万两银子,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宝船队,超过了税收贡献的八成,其余的都是一些没有什么背景的散户。这些人因为家中没有子弟考取功名,无法在士绅圈子中立足,在士绅的夹缝中苟延残喘。

直到上海海关开关,朝廷发布了鼓励百姓出海贸易的诏令。让这些商人看到了,纷纷来到上海海关询问朝廷对出海船只有什么具体的要求。

每一个去海关咨询的人,都拿到了一张关于海关如何收税的明细表。他们不同于士绅,还做着不用交税就能出海贸易的美梦。

他们本来就是官府盘剥的对象,只要能够保证安全,他们这些人并不排斥交的那点关税,只要出海一趟,那都是几倍的利润,交这点税算什么。结果这些头脑活泛的商人跟着宝船队出海一圈,都是捞的盆满钵满。

工业园区中那些工厂大多数都是这些跟着宝船队出海得到好处的人,这些人为了能够降低成本,纷纷开始自己投资丝绸制造、造纸、陶瓷等海外最受欢迎的领域。

工业园区目前还是净亏损状态,海关关税除了海关的开销之外,还要补贴园区运营的资金,全年下来能够上交內帑的银子已经不足五十万两。

周忱与朱瞻基都明白,海关工业园区现在都是孵化的状态,想要完全看到利润还需要一个至少三年的周期。

对于普通商人来说,投资这么大想要得到回报至少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单凭这一点就让大多数人打起了退堂鼓。

这样大投入低产出,能够带动一方经济发展的工业园区,就不是个人能够承受的起的,只能用国家层面来进行


状态提示:第212章 工业园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