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脸色阴沉地说:“灌晋祠水。”
就是将晋祠水先堵上,护城河填上,再将囤积的洪水放出,灌向城中。他只说了四字,下面自有人去执行。宋九小心地问道:“要不要再挖?”
“挖,为何不挖,但不用真挖。”
“微臣明白。”
这一回不是挖地道炸城墙了,而是用来诱敌分兵。这一炸,虽城中准备不错,多少也会受些惊吓。量变最后就成了质变,超出城中军民心理底限之后,他们就会投降。
灌晋祠水很方便,白天堵上护城河,夜里悄悄将晋祠水填上。城中发现不对时,开始填水门,就在快填好时,晋祠水打开,洪水滚滚而下,淹死了无数兵士与百姓。
宋九喃喃地说了一句:“慈不掌兵哪。”
战争如此残酷。
不过好消息终于到来,汾水堵上,水位渐渐抬高,水面离城头不高,人驾着船,接近城墙,手一勾就上去了。幸城东南,也就是赵匡胤于城东南亲自督战。
宋九也来到东南。
这个长堤就是他与陈承昭、学子们一道设计的,十分科学,首先不能矮,一矮就够不着城头,也不能高,水能漫过一些矮城墙最好不过,可不要忘记了,宋人能加,北汉也能加城墙,但水是向下冲泄的,北汉用泥包堵一堵城头就可以了,南边却要多大的工程?那非是一月之功,将是数月半年之功。而且水位线越高,长堤越要牢固。
高矮要必须适中。
看到宋九在计算,赵匡胤感慨万千,说了一句。谁说物格学是小道?
这当口儿,之乎者也能用得上吗?
现在从东南看,太原城就象一座浮在大海上的孤岛。宋九喃喃道:“这样还不降啊?”
赵匡胤下令攻城。
他手下勇将马步军都军头王延乂亲自鼓之,登舟率领部下攻向太原城。太原攻防战打得太憋屈,宋军一个个打出真火来,特别是这些勇将。他也学党进,立功心切,连盔甲也不穿就上了船。结果北汉城头上箭如雨下。一箭射中了他的脑部。当场毙命。再来,石汉卿也登上小舟,太原城头依然箭如雨下。看似手一勾就上了太原城头,但一天下来,千舟竞发,却无一人成功登上城头。反而折了两个大将。
看着兵士将石汉卿尸体抬下来,宋九心中五味杂陈,这小子终于死了。但死得其所啊。说高兴吧。也是英勇牺牲,不能将过去恩怨代入的。说不高兴吧,这个家伙死了,宋九以后少了一个大害。否则他天天在赵匡胤面前嘀咕,现在终于知道赵匡胤不是不杀人的,杀了许多大臣。无论文臣或武将,特别是贪官。但有的大臣死得很冤枉,或者贬得很冤枉。
宋九肃穆。
赵匡胤瞥了他一眼,宋九说道:“人死为大,石将军为国捐躯。死得其所。”
“孰人无错,他也有。你也有,若挑错,朕如何用人,择大弃小也。”
“是。”
“汉卿随朕多年,忠心耿耿,没有想到葬命于此地。以前世宗屠楚州朕一直不理解。朕今天终于会意。”但他亲自看到楚州惨象,虽有屠太原之心,终未下出诏书。
忽然远近传出一阵欢呼声。
赵匡胤愕然,派人下去询问,一会儿几个小黄门面面相觑地回来禀报真相。张琼死得真是很冤枉的,他执法公平严明,因为石汉卿活活害死了,禁兵敢怒不敢言。后来赵匡胤让石汉卿执掌都虞候,持恩横恣,禁兵在他手下过得很不开心。上面还有一个杨林,可杨林整天装哑巴,能说什么公道话。闻听石汉卿死了,无不称快。
小黄门不敢提张琼的死,只说了后面。
宋九低下头,这等于十万禁兵一起打赵匡胤耳光子,他心中想笑不敢笑出。
赵匡胤怒极,让石汉卿老子石万德致仕,以泄禁兵心中气愤。这时候需要禁兵士气的。第二天复攻西门,还是没有攻下。
还有一个机会。
太原围急,郭无为准备逃向宋朝。然而他心太野,不打算就这样逃跑,逃跑还想带着两个勇将,一个是杨业,一是郭守斌。此二将一去,太原必破。于是向刘继元请求,这样下去不行,老臣打算带刘郭二将夜袭宋军。刘继元也相信了,选精甲一千人,以杨郭为副将,刘继元登延夏门亲自送行。
刚过北桥,郭无为看看身后不对,没人,问杨业何处,杨业说马伤足了,没办法出征,收其所部回城。这是屁的理由。再问郭守斌,郭守斌理由更是狗屁不通,说天色晦暗,在太原城转了转,转迷失了方向。太原城是大,可终是太原城内,他天天呆着,在城内还能迷失方向?实际这两将是察觉出不对,然而皇上诏书让他们出城,不得不出,各自找了一个狗屁不通的理由婉拒。
这时郭无为就站在北桥上,往前几百步就是曹彬的部下,可他一步也不敢走。不能走,难道他能带几十名手下袭营?只要往前一步,非是袭营,明显就是叛逃。相信不出十步,城头上箭如雨下,将他生生变成刺猬。
郭无为只好回城。
那一刻他还做着好梦,实际勿用多,只要他本人逃出来,或者再有本领拉拢一两个亲信重臣,赵匡胤赏赐,几人坐舟于城外对城内吆喝,那么一点一滴地将北汉士气磨灭,说不定奇迹就会上演。
但他一直想着立功投宋,于是再次劝说刘继元投降。刘继元非傻,再想一想前天晚上他莫明其妙的袭营,眼中闪过一丝寒气。郭无为不觉,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