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家人本来没想那么快分家。
今年日子难过,赋税突然加重不少,理应抱团取暖。
一家人尽量别将那点儿口粮分开。
尤其是大伙秋天那阵又要忙着耕种荒地,还要忙朱兴德他们出门,需要所有人倾尽全力去酿酒,哪还顾得上别的心思,即便李氏和孙氏早早就有分家的心,也没那个力。
听说要凑够多少酒,李氏和孙氏忙到昏天暗地挣钱来着。因为已经猜到,一旦朱兴德带这么多货离开,回头她们想多酿多挣钱也会受牵制。
毕竟家里这头,往后出货不是那么多的情况下,哪里是想酿多少就能酿多少的。挣的钱是有数的。
所以要趁此机会好好忙挣钱。
那一段日子,忙到连汪氏都被提前“释放”了。
汪氏毕竟是酿酒熟工,正缺人的时候。
只要不耍心眼子,酿出的酒质量不下降,朱兴德和左小稻私下一商量,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让汪氏干活吧,挣钱。
但没想到在朱兴德他们离开前,出现个插曲。
这个插曲才致使老朱家分家。
怎么回事儿呢。
这不是县衙接了运粮运酒的任务,不仅要在百姓里征用许多脚夫,而且县衙官吏也要出不少人。
可是官吏这面,报名并不是很踊跃。
县里有些人家,两代三代都是做吏的,一辈辈往下传,用个词形容,那就是老油条了。
这些人在听说要选不少官吏出去送粮时,开始频繁走动关系,甚至在私底下拉帮结伙,欺负新人,小动作不断,逼迫没背景的新人必须去主动报名,就为了躲开这种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李知县听说后很生气。
李知县是从他将军哥哥没了后,就一直憋着一口气。没人找茬,他都差些夜里把自个气死,经常憋闷的睡不着觉,就不用说这些戳他心火的人和事了。
听说周边县给永甸县送税粮要是晚送两天,李知县能训的对方抬不起头。管你是不是平级。不乐意爱去哪告就告去。
要不说呢,李知县果然是有背景的年轻官员,还得是年轻,一天天的他啥都敢干。
然后为此缘由,李知县就发火了,当场拍板决定,“谁说的出去送粮费力不讨好?那我就让那些主动报名的得到实惠好处,让那些自作聪明的好好睁大眼睛看看。”
说完就将他的决定,戳上知县大印发布下去。
这成为了内部通告。
大致意思是:
上一任罪人知县伙同梁贼人位谋私利,违法扩建不少官舍,为养私人爪牙。
而永甸县地处偏僻,外地官员出差来到永甸县,用不到那么多官舍。
经多方考虑,也是为让官吏们能得到更好的待遇,能和家人团聚,现将部分违法扩建的吏舍,分给主动报名去前线送粮的官吏,以解决住房问题。
“艾玛,分房了。”当时朱老三挤在通告下面激动喊道。
朱老二比弟弟识字多,又细致看了一遍,终于搞懂知县大人的意思。
说白了,就是奖赏头一批主动报名的人,让报名者无后顾之忧。
朱老二帮着大家分析上面的官文,细解释道:
“你要是送粮死在路上了,或是死在前线了,三弟,没事儿,家里人照样可以住在吏舍。且有子的,儿子可以成年后继续做吏。无子的也有一个做吏名额,就看你家将名额给谁了。”
朱老三听完二哥详解完,却不乐意了:“咱都死了,咋还能叫没事儿呢。二哥,你说话可真不吉利,呸呸呸,各方神佛别听我二哥那张乌鸦嘴胡说八道。”
“我就是举例,有那么个万一情况,怕你不知道。我这好心好意怎么还成乌鸦嘴了。”
朱老二吐槽完,顾不上和三弟继续打嘴架,又重新看向告示上的字,心头只剩下一片火热。
因为他和弟弟都瞎猫碰死耗子报名了,在那个头批分房的名单里。
最初报名是想着打虎亲兄弟。
朱兴德要去前线送酒,他们祖父表面上没说啥,背地里那叫一个上火,嘴上全是大火炮,头皮上还接连不断长火疖子。
他们兄弟再一看,人家杨满山还有连罗峻熙那样瘦弱的文人,都要义不容辞跟着朱兴德一起去前线,科举榜单也交代给别人代领,那么他们作为朱兴德的兄弟咋能往后躲。一起上路,理应有个照应。
所以他俩在和祖父唠完嗑回到县里,看到县里正招人手,脑子一热就和三弟报名了。
要是让朱老二说出当时心里的大实话,其实报完名后,他有点儿打蔫儿,要说后悔了吧,有那么点儿意思。
他并不怕冬天去边境运粮遭罪,要是没危险,运几趟都没事儿。他只怕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孩子还小。
可是已经报名了,就没有回头路了。
而且还要想方设法回家糊弄媳妇,以免做都做了,别再让媳妇们心里埋怨朱兴德。那就连着他们都里外不是人了。
朱老二和朱老三当时的借口是,被逼无奈报的名。
俩人对媳妇解释的很合理,毕竟总要有人去,不是你就是他,而他们哥俩在县衙根基浅、身体壮、年纪轻,顺理成章会被选上。回到县里时,就已经被通知选中,不是能反悔的那种。
这个弥天大谎说完,在面对媳妇孩子时,内心是有点儿心虚愧疚的。
朱老三比朱老二还多个说服原因,他对李氏道:
“你不是想让我再升一步吗?我去送趟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