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大晋风骨>第111章

祖逖得到消息,露出久违的笑容。

陈留郡原本就是必死之局,如今在祖逍的运作下,却留下三千精锐之师。

这是战略上的胜利,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局面。

他之所以要等这两天,就是为了等待此消息,祖逍太年少了,强行接掌北伐军不是不可能,但肯定不能服众。

之前他在武昌立下的功劳,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证明他的才能。

这次游历北方,他搜集到的兵力情报和绘制的军事地图,都可以作为一种功绩。

但这还不够,唯有陈留郡的战役,虽败犹荣,才能直接证明他在军事指挥上的天才,和战略布局上的能力。

“你做得很好。”

祖逖这辈子赏罚分明,唯独对这个继承人,一直很严格,从未出口表扬过他。

“我已经安排好了,从明日开始巡视军营,第一站就是--虎牢城。”

虎牢关?

这是北伐军抗胡的最前沿,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去年他病重之时,仍然担心城南没有坚固的壁垒,易被敌军攻破,特意派从子祖济率众修筑壁垒。

病重时依然不忘了督促修筑虎牢城的防御工事,并且抱病亲自赶往现场指挥。

直到后来劳累过度,吐血倒在了工地上,这才被送回雍丘城养病,而祖逍也正是在同时期穿越过来的。

如今的虎牢城,军事方面由祖逖的侄子祖济掌管,而参军桓宣形同监军。

桓宣此人很特殊,他长袖善舞,八面玲珑,既是祖逖的好友,也与刘隗、戴渊等人过从甚密。

他与朝廷许多派系的大臣都有些关系,也因此晋元帝才会把他派到虎牢城来,也就是监视之意。

祖逍特意收集过桓宣的资料,发现此人十分矛盾,从当年祖逖踏上江北开始,他就一直倾力相助。

当时的祖逖只有两千人,晋元帝对他的态度也十分冷漠,虽然封了个奋威将军的名号,其实只是个空衔。

而豫州刺史的职务就更是个笑话,当时的豫州,大部分都在石勒的掌控之中。

如此情况下,朝廷绝大多数的人都对他冷眼相待,甚至还等着看他的笑话。

恒宣出身世家,为义阳太守桓诩之孙,冠军长史桓弼之子,为人谦善笃厚,人缘颇好。

他的起点颇高,是早期就追随司马睿的臣子之一。

建兴元年(313年),时为琅琊王的司马睿担任朝廷左丞相、大都督,此时桓宣便是丞相府的舍人。

当时有坞堡主张平自称豫州刺史,樊雅自称谯郡太守,各自占据城池,拥有数千兵众。

司马睿认为桓宣诚实忠厚,而且和张平、樊雅是同乡,于是任命桓宣为参军,派他前往收抚张平和樊雅。

恒宣口才非凡,凭着一张嘴说服了二人,跟随桓宣到丞相府请降。

司马睿大喜,立即给他们都加了四品将军官衔,仍然让他们统领所部兵马,防御北方敌军。

后来,为了制衡南中郎将王含,司马睿又将桓宣派去担任他的参军。

建武元年(317年)六月,祖逖率军北伐,屯驻在芦洲(今安徽亳县)。

兖豫一带的豪强张平、樊雅,占据谯城,聚坞自保,他们只是在名义上臣服于司马睿,接受其授予的官职。

尤其是张平部下,还有董瞻、于武、谢浮等十多支小部队,各有数百人。

祖逖当即派遣参军殷乂拜会张平和樊雅,希望能够劝说他们再次归顺朝廷。

只是当时的祖逖经验不足,派出的使者出身士族,根本瞧不起庶民出身的张平。

言语间多有轻蔑之辞,张平本就野性难驯,一怒之下当场斩杀殷乂,并拥兵固守,与北伐军对抗。

祖逖攻城不下,遂使用离间计,引诱张平部将谢浮,让谢浮借与张平商讨军情之机,杀死张平,率众归降。

此时祖逖虽进据太丘,但因军中乏食,处境艰难。

张平死后,樊雅仍占据谯城,某晚樊雅率众夜袭,直逼祖逖大营,军中大乱。

所幸祖逖沉着指挥,董昭又拼死相护,英勇杀敌,终于击退了樊雅。

就在祖逖率部追讨之时,却遭到张平余部的迎击。

无奈之下,祖逖向蓬坞堡主陈川、南中郎将王含同时求援。

陈川、王含分别派部将李头、桓宣率军助战。

桓宣主动请缨,去劝降樊雅,他单马入谯城,对樊雅道:“祖豫州正欲荡平刘聪、石勒,还需仰仗君为后援。

先前是殷乂轻薄无礼,并非祖豫州之本意。

若现在和解,既可建立忠勋,又能保全富贵,但若还要执迷不悟,朝廷派出猛将来。

到时候凭你手下这点乌合之众,仅仅依据一座危城,北边又有强贼窥伺,万无一全啊。”

樊雅本就不想打,听了桓宣之言,遂答应出城归降。

正因为有桓宣的相助,祖逖不费一兵一卒,便攻占了谯城。

此战对当时初渡江北的祖逖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终于在豫州站住脚跟,打通了北伐的通道。

也成为了他北伐战争过程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他与桓宣的友谊也由此开始。

不过桓宣当时还是王含的部下,事成以后又率部返回。

不久,看到祖逖势大的石勒,自然不会坐视不理,派石虎带军围困谯城。

当时因为石勒轻敌,并没有把刚刚崭露头角的祖逖放在眼里,因此所派军力不多。

而此时王含又遣桓宣率军


状态提示:第111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