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针对市场经济的大整顿就要来了。

这是1978年以来,国家第一次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可在调控前,市场经济一片繁华,李墨林的工厂出货量一直居高不下,节节攀高。

众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李墨林却在考虑如何才能避过这一关。

社队企业也就是集体企业,在国家心目中的地位是要高于个人企业的,它也成为整个八十年代的发展特色之一。

李墨林这几天一直在思考自己接下来的走向,他不怕商业上遇到对手,但国家的宏观调控,是不以任何个人意志所改变的,他必须顺应调控,做出对自己最有利地选择。

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李墨林让工人把工厂收拾了一遍,正式放假。

李墨林又找闫来福、李成军、张永寿、张太祥、潘大贵五人开了个会,问了一下他们对管理的一些看法。

这五个人还是有一些上进心的,只是每个人的天赋不一样,潘大贵的年纪也大了,有时候思维转变确实是跟不上闫来福和李成军。

但五人的总体表现李墨林还是比较满意。

晚上,李墨林拿着何秀萍做的账本开始对账,要清算这一年的收入和支出。

年底的收益很好,是李墨林做生意以来,收入最高的一个月,买完车以后李墨林本来已经不剩什么钱,但年底一个月,又赚了一万多,目前他手里还有两万多的现金和几千块没有收回来的账。

“今年赚了多少?”何秀萍见李墨林已经把账算完,心里也颇有些期待。

李墨林说道:“已经到手的钱,一共赚了十二万三千六百,不算那些材料。”

“买车花了五万七,建房子花了三万二,还有一些杂项和送礼花了一万四千块,总共支出十万零三千块。”

“我们手里还有两万零六百。”

李墨林一次建设了两套房,水泥、钢筋这些材料都是在国营厂弄的,价格便宜;红砖基本不用花什么钱,花三万已经很多了,如今别人建房子,几千块都能建起来。

何秀萍说道:“等会给爸妈送一万过去。”

这是何秀萍心里一直念叨的,这一万是给女儿的后路,就算他们两个出事,女儿也不至于过苦日子。

李墨林点点头:“行!等会我去送。”

“明天我去县城一趟,再了解一下情况,后天就要过年了,春节期间,也不适合谈这些事。”

“好!”何秀萍忽然想起一个事:“李旺今天来找你了,让你明天去分红,村里的辣条厂还有你们开的石灰厂,都有钱分下来。”

李墨林对那些毫不在意,跟李旺开的石灰厂,订单是他找的,就算李旺再怎么省,再怎么抠,也不可能有太多的利润,估摸也就能分几百千把块。

至于辣条厂,那本来就是李墨林用来做挡箭牌的,压根没打算用来赚钱。

虽然辣条厂的效益其实挺好,但李墨林知道,李旺他们几个人在中间做了不少手脚。

辣条厂出货都是从李墨林渠道出的,李墨林很清楚每个月出了多少货,赚了多少钱,这个账和李旺他们对公账本完全对不上,他们六个人,这几个月时间,至少从中捞了将近一万的利润出来,平均分下来,每个人也有一千多。

按照辣条厂现在对村民公布的数据来看,李墨林占股9.5%,大概能分到一千五左右。

村集体一共有40%的股份,也就是六千五百块,本村有一千人出头,每个人能分到六块多钱。

一年能分六块多,对于农民来说,已等同于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没有谁会去怀疑李旺他们。

村里人的文化水准,想要把辣条厂的账给算清楚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最后还不是李旺他们怎么说怎么算?

李墨林知道李旺他们的那些手段,随口说道:“这个东西你去就行了,我就不管了。”

“李旺好像想跟你谈谈石灰厂的事。”何秀萍说道。

“石灰厂?”李墨林一直也没把这个事放心上,石灰厂他根本就不管,一直都是李旺他们在折腾,遇到问题了,李旺他们也会来问问,李墨林也会指点一下。

“听李旺的意思,他们想要扩大规模。”何秀萍说道:“如果扩大规模的话,大家可能要继续投钱。”

李墨林沉吟了一会,他对石灰厂也兴趣缺缺,投钱进去基本就等同于花钱跟李旺他们玩,根本不指望有多少回报,不亏本就行:“你看看他们是什么意思。如果他们想让我们继续投钱,那就投,如果他们想稀释我们的股份,让他们稀释就行。”

“还投钱啊?”何秀萍觉得石灰厂回报率太低了,而且她知道李旺他们在辣条厂做假账,对他们这一伙人也不放心。

“以后可能用得上他们,姐在他们那边看着财务呢,他们就算做手脚,也做不了太大,没事!”李墨林笑着安慰:“咱们投出去的钱,再怎么样也不会亏呀!”

何秀萍一想也是,石灰厂如果再投钱,最多也就投一两千块,对于他们家来说也不多:“那行吧!”

次日,李墨林一大早就开车去了县城,先去找蒋进和卓高阳了解了一下最新进展。

现在已经是年底,任何工作的进展都不会太大,官方目前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

不过,今天来找蒋进、卓高阳了解情况也只是借口,真正的目的是想去看看洛韵秋。

李墨林先去了供销社,买了四套棉袄和四条围巾,其中一条特意选了


状态提示:第115章 年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