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国势>第124章 凿穿分割

第124章 凿穿分割

中日在山东地区的交战,既是双方国力和战斗意志的较量,也是各自部队参谋系统的较量。日本陆军师法德军,也强调对参谋制度和军官的建设,但日军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部队主官良莠不齐,有很多主官并不知兵。他们往往是优秀的组织者和鼓动者,对于保持军队团结和向心力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指挥训练和作战上却相当差劲,特别是一批贵胄子弟和通过陆军大学出来的高级指挥官,只有夸夸其谈和纸上谈兵的本事,对于实地操作并无心得义。

很多时候我们都能发现,日军主官不会带领部队进攻、不会指挥部队布置防御阵地、不会领导部队进行有意识地独立自主作战,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在战前吼上一嗓子,胡扯什么杀身成仁、皇军天下无敌的鬼话,除了让人热血沸腾外基本弄不出合适的战术指挥,他们是不错的部队偶像却不是一个合适的部队领袖。在这个体系中,日军参谋军官往往具有更大、更为权威的决定性意见,甚至是担负了主要的作战指挥任务。但无论哪个层面的日军陆军军官都没有摆脱片面强调武士道精神的窠臼。留学日本的蒋方震对此有很好的概括:“……日本陆军的整套制度,虽然号称学习德国军队的精华,但在我看来却是不折不扣的皮毛学法……日军在作战中,过于强调精神因素,过于强调价值观念对于战斗结果的影响力,丝毫没有意识到在现代军事发展浪潮中,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兵器进步过程中科学所扮演的关键意义,这种忽视与漠然最终造成了战略或战术层面上的被动,并带来了不可预料的后果。”中日山东之战,可以视为蒋方震这席话的最好注脚。

由于神尾本人并不在包围圈。神尾师团参谋长净法寺五郎少将当仁不让地担负起主要指挥职能,以他为首地神尾师团参谋群制定了“西南虚攻,东北实攻”的作战方案,希望能在不借助援兵之力的情况下跳出包围圈。这个计划虽然仓促制定,但也不失周详,实中带虚,虚中有实,单从表面看来。是一个不错的方案。可惜的是,国防军拥有的技术优势打消了这个方案的全部优势——首先,国防军无线电侦缉水平的高超使得日军地一切电文都变成了明码,甚至于在军舰上的神尾还没有看到译电之时,山东前敌指挥官夏海强已看到了完整的电文和部署命令;其次,国防军拥有的空中优势使得鬼子的任何调动全部一览无遗,鬼子固然也相应布置了高炮和对空机枪阵地,但那玩意只能对付笨拙且缓慢的轰炸机。对于高高在上、轻盈灵活的侦察机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在山东平原上任何大部队的一举一动都在国防军地掌控之中;最后,国防军拥有的装甲力量彻底粉碎了日军的战术布置。

故事进程的顺利几乎超出想象,当神尾师团执行虚实结合的攻击任务时,中间联络兵力薄弱得只剩下一个不完整地联队。净法寺五郎少将等人不是没有看到这个缺陷,只是考虑到以劣势兵力还要发动主动进攻,不得不将中央担负联络的兵力削减到最低限度,他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即便是这样的部队,也足够抵挡住国防军24小时的进攻力量了,只要保持着这样一个联络通道,一旦实攻打开局面后,担任佯攻任务地部队就能迅速通过联络通道撤走。更何况,在主攻和佯攻发动后,国防军的力量必定会被牢牢牵制住,哪里还腾得出手来攻击本方虚弱点?在这种自以为是的自大情绪中。一个带有鲜明弱点的作战计划出台了。

战机稍纵即逝,倘若没有料敌先机的技术优势,国防军根本不具有发现敌军缺陷的机会,倘若没有过硬的战术能力,即便发现了这一缺陷,也很难给予对方致命性的打击。但日军没有想到,国防军不但有这份高明,更有这份能力——山东前敌指挥部和大本营地意见惊人一致。不必理会日军所谓的虚实进攻。他们打他们的,咱们打咱们的——出动卫戍师。用最精锐的装甲兵在敌人最虚弱的腰上捅出一个窟窿来!

总体上的防御战,但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进攻战;整体上地稳步推进,但不放弃局部优势下地快速穿插。大本营是这个意思,前敌指挥部也是这种打法,这才叫英雄所见略同!在战事还没有大规模展开时,国防军投入了战役预备力量,准备给予敌人雷霆一击了。

包围战进入了第三天,天气好得令人有些陶醉。在前后两端的日军拼死进攻时,卫戍师装甲团地隆隆轰鸣声已碾到了敌人最虚弱的腰部防线。从下定战役决心到部队调整到位,卫戍师只花了一天的时间用于准备,当排成进攻纵队的1式战车发出怒吼时,鬼子草草构筑的防御工事还潦草地不像个模样。几个用沙包泥土堆砌起来的所谓机枪掩体,在37战车炮的轰击之下很快就被摧毁干净,仿佛就不曾发生一样,草草掘就的战壕、封锁沟被战车轻松地驶过,所有妄图负隅顽抗的敌军都被重达16吨的庞然大物碾成了一堆尘土。跟随在战车后面前进的,则是无数手执钢枪汇聚成洪流的步兵队伍,他们得益于战车的掩护,一方面用手榴弹和枪榴弹打扫位于战车射击死角的敌人,另一方面则毫不犹豫地将枪弹倾泻在妄图对付战车的日军士兵身上,让那些“嗤嗤”冒着白烟的手榴弹送这些敢死队上路。偶尔有稀稀落落的日军炮弹落在人群中,但很快这些火炮就遭到了无情的压制和打击。


状态提示:第124章 凿穿分割--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