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重生之雪白血红>第八十一章 一场经典的夜间伏击战 (4)

当李明瑞带着两个排气喘吁吁的赶到的时候,杨震带着那一个连已经与日军混战成了一团。杨震身上佩戴的是手枪,胸前还挂着一副望远镜,自然连白痴都会知道他是指挥员。所以杨震身边围着的日军是最多的。

虽说自己周围围上来五六个日军士兵,但杨震却没有感觉到丝毫的害怕。上了刺刀的三八式步枪,在他手中上下翻飞。不仅仅是刺刀,就是枪托、枪身都成了武器。而刺刀的功能不单单是刺杀,甚至一般白刃战时根本就不用,只开刃了三分之一刀刃都成了他的武器。

这支上了刺刀的三八步枪在他手中就像是活了一般。虽不是标准的刺杀动作,但却从来就没有走空过。只要是杨震一出手,刺刀上就会见血。

杨震一刺刀刺倒一个率先发动进攻的日军士兵后,反手又是一枪托,将一个试图在他背后偷袭的鬼子的整个脸都砸进了脑袋里面。

看着在自己包围之下的杨震居然一出手便干掉了自己一方的两个人,周围的日军士兵的兽性被彻底的击发出来。三个日军士兵同时举起了枪想着杨震恶狠狠的刺了过来。

杨震用枪身格开三把同时刺向自己的刺刀,还没有等几个日军士兵将手中被挡开的步枪收回,杨震手中的步枪顺势一划,刺刀的刀刃自己划开了一个日军士兵的脖子。

这个时候与矮小的日军士兵相比,身高臂长的杨震身体上的优势便显示了出来。杨震步枪上的刺刀在划破了一个日军士兵的喉咙后,顺手一转又一刺刀捅进了另外一个日军士兵的脖子。同时杨震抬起左脚一脚狠狠的踢中了最后一个日军士兵的胯下。

这个倒霉的,被杨震一脚踢倒胯部的家伙当时脸色就变得铁青,手中的步枪也丢在了地上,捂着胯部跪倒在地,没用一会就倒在地上起不来了。估计杨震这足可以将一块砖头踹碎的一脚将他下面那两个蛋都给踢碎了。

出手就干掉五个日军,杨震身边仅剩的那个日军士兵脸都吓得白了,端着枪的双手也不自然的哆嗦了起来。他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勇猛的人,不仅在六个日军士兵的包围中全身而退,还一举干掉了自己一方五个人。

要知道道,在白刃战中战术配合得当的六个日军士兵,至少可以抵挡住一个排的中国士兵。而今儿,却是一个照面就被干掉了五个。别说向来骄横的日军士兵,就是那些在五道岭子铁矿后参军的那些战士,看到杨震大发神威,也禁不住气势高涨。

杨震露出的这几手不仅震住了日军,还将自己的部分部下也震惊了。反倒是那些在集中营中一起冲出来,早就见识到杨震白刃战中本事的老兵倒还是一脸寻常的,见怪不怪的表情了。

看着这个脸上露怯意的日军士兵,杨震却是没有时间和他耽搁,手中的步枪又一次从一个常人无法理解的角度刺出,轻易的解决了这个既不敢跑,也更不敢发动进攻,双腿开始不由自主的打着哆嗦的日军士兵。

几乎在一眨眼的时间内,便以少敌多,干掉了眼前的六个围攻自己的日军士兵。杨震这一手杀的即便是号称最顽强的日军,也有些胆寒。杨震周围三尺之内,几乎没有日军敢靠近。

没有人赶来找自己挑衅,杨震便穿梭在混战的两军之中。近的用刺刀挑,远用手枪打,在鬼子的刺刀下救了不少战士的命。在他身边,小虎子也不时用冲锋枪准确的点射,打倒了不少试图给被刺倒在地的战士补上一刺刀的鬼子。只是杨震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始终没有能将聚集在一起的鬼子冲散。

李明瑞赶到之后,看到正在与鬼子拼刺刀的杨震,不敢怠慢,连忙用手中的快慢机打出一个准确的点射,将徘徊在杨震身边,想要控制住他对自己战友下手,但却是始终不敢上的几个鬼子打倒。

看到李明瑞赶到,杨震只是略微的点了点头之后,便立即命令部队与日军脱离接触。剩下的事情,就交给了携带了大量冲锋枪、快慢机的李明瑞手下的那两个排去解决。

本来看到对手的援军赶到,还有些紧张的日军士兵见到对手与自己脱离接触,虽不知道对手这一举动究竟是什么意思。但大多都暗暗松了一口气。

就在这些日军还以为自己能够稍微喘上一口气的时候,一看到自己的兄弟已经与日军完全脱离了接触,没有片刻的犹豫,李明瑞手中的冲锋枪便响了起来。

背靠背,组成战术组合,准备再次进行白刃战,几乎毫无防备的日军被大量集中的冲锋枪与快慢机成片的打倒。这么近的距离,几乎不用瞄准,更是冲锋枪发挥性能的最佳距离。而李明瑞采取的交叉射击,以冲锋枪、平端起来的轻机枪主,快慢机捡漏和掩护冲锋枪的战术,更是让这些鬼子连一个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得到。

当对面的日军反应过来这些狡猾的支那人究竟想干什么的时候,已经晚了。想要突围的日军士兵被冲锋枪子弹一片一片的打到。

最后一声枪声落下后,战场之上已经再无一名还能够站起来的日军。杨震示意部队上去抓紧时间打扫战场,并给满地的日军尸体、伤员补刺刀后,才对着李明瑞道:“你那边都解决了?伤亡怎么样?”

听到杨震询问自己战况,李明瑞马上回答道:“司令员,对付没有几支枪的鬼子炮兵,以及二十几个警卫,您又给我加强了这么多的冲锋枪与快慢机,我要是还弄出大量的伤亡,我可就真的没


状态提示:第八十一章 一场经典的夜间伏击战 (4)--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