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人欣然同意,说:“这样最好,你把照片拿到这里来,省去大家跑路的麻烦。的确解决了居民们拍照的一个后顾之忧,实际也帮助到了我们工作的推进。我答应帮你这个忙。”
于是,朱晓华把拍照的条件再次改了。
他对过往拍照的人说:“今天在这里拍完照,明天就可以来这里取照片,我们会亲自送过来。照片到时由登记身份信息的工作人员发给大家。”
刚才那几名嫌路远,准备离去的人,再次转过了身。
“真的在小区门口就能拿到照片吗?”
“而且是由办证的工作人员发?”
朱晓华和工作人员均点头确认,“没错,明天海鸥照相馆会把照片送过来。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拿到自己的照片。”
由工作人员亲口说出之后,大家的信任度立马大增。
有几人当即表示要拍照。
随着太阳升起,拍照点聚集的人越来越多,后来的人见前面的人都挤着给钱,也纷纷加入拍照的队伍。
半个小时后,摊点前聚集起四五十名等待拍照的人。
还有更多的人在闻讯赶来。
情况跟他预想得差不多,有拍照需求的人很多,男女老少,凡十八岁以上都需要拍证件照,然而拍照的人很少。
大多数照相馆已经转行,或者因为缺胶卷而无法正常经营。或者还有人,根本没有发现这个商机。
朱晓华看着嗷嗷待哺、等待拍照的人,叫唐一民支起第二个摊点。
唐一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第二块白板,挂在距离朱晓华西面一百米之外的另一面墙上。再从早餐摊老板那儿借来一张凳子,放在白板前。
第二个简易拍照点便算成立。
朱晓华对拥挤的人群说:“西面还有一个拍照点,也是我们的工作人员,大家可以去那边拍。两边都可以照相。”
由于前两天已经替拖拉机厂大院里的人拍过照,也就是朱晓华家的邻居们,唐一民对证件照的拍摄也已经熟练。
他引导拍照的人到白色背景板前坐好,拿出相机,“咔嚓”一声完成拍摄。
紧接着引导下一个。
他身上背着包,包里放着纸和笔。他学着朱晓华的样子,要拍照的人先在本子上登记姓名和地址,然后收钱。每拍一次收十块。
不多时,便收了满满一大包。
当日上午,朱晓华和唐一民两人每人拍摄了一百多人,总共收到了两千多块钱。
中间休息时,朱晓华一算账,这拍证件照的收入比拍其他照片赚得还要多。仅仅一个上午,就抵得上过去一天的收入。
正好所带的胶卷也已经用完,他便骑车专门回了一趟照相馆,把收到的两千多块钱带回去。
刚到达照相馆,他惊讶地发现,照相馆简直要被挤爆了,屋里屋外到处都是人。
拍一寸免冠照的,拍艺术照的人全都赶到了一起,小丁一个人在店里根本忙不过来。
朱晓华当即去景区广场,把金大民叫了回来。
金大民匆匆跟着回来,说:“今天广场上拍照的人真多啊。还有好几个人等着我给拍照呢。”
朱晓华说:“旅游照业务先暂停,留你的小弟金银建一人在那边即可。其他人都撤回来,帮忙拍证件照。”
证件照简单,需求量大,拍一张普通旅游照的时间,他们都可以拍下五六张证件照。
而且,现在证件照是井喷式爆发,以前不拍照的、没有拍照需求的,都开始打听哪里能拍照。
打听来打听去,能大量拍照的,也只有这海鸥照相馆。
其他的地方,大多早都没有胶卷。
还有一个小照相馆,胶卷倒有几卷,可惜相机坏了,还没修好。想买新相机吧,一来没钱,二来没地方买。
偌大的洛城,连个卖相机的地方都不好找。
顾客们看到海鸥照相馆的员工人手一台相机,均是羡慕不已。
这个年代,能人手一台相机的,打着灯笼难找,恐怕也只有这海鸥照相馆能做到了。
他们挤在照相馆门口,多久都愿意等。
朱晓华和金大民两人索性在门口支起白色背景板,把顾客引导到照相馆外,站在大马路上拍照。
不多时,海鸥照相馆门前的道路完全被堵塞。
人群涌到大马路上,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嗑瓜子聊天的,追逐打闹的,好不热闹。这些人嘻嘻哈哈地瞧着别人拍照,在一旁指指点点:“这个拍得好”、“这个好看”、“那个人脸好长哟”。
朱晓华目测,在场的人至少有近两百多人。
长虹家园那边下午也要拍照,还等着朱晓华拿胶卷过去。
他来不及吃午饭,紧急把金大民的两个小弟召回来。拿出从时代音响店买回来的最后一台黄河牌照相机,教他们如何拍摄证件照。
海鸥照相馆共有五台相机,原来的两台海鸥相机分别是朱晓华和唐一民在用。
后买的三台,红梅相机小丁在用,海鸥相机金大民在用,最后这台黄河牌相机交给金大贵两兄弟使用。
两人学习了足足半个小时,才勉勉强强会用。
朱晓华对照着照相馆墙上的白色背景板,又在马路上画了一个圈,要金大贵站在圆圈里不要动。
朱晓华说:“前方白色背景板下是拍照的客户,这个圆圈里是拍照的你,你们俩都不要动。”
朱晓华对照这个距离调好焦距,调好曝光度。
然后把相机交到金大贵手上,指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