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股不可逆的潮流,谁先发展就能傲立潮头,而那些不发展科学技术的,迟早要被潮水所淹没。
大明原本是傲立潮头的,早在两百多年前,大明立朝之初,明军便装备了数量众多的火器,造船技术更是天下第一,所以,大明成了天朝上国,四夷臣服。
可惜,这两百多年来大明在科技方面并没有什么进步,火器方面也就学会了一个佛郎机炮的铸造,造船技术方面更是倒退了不知道多少年。
至于原因,其实很简单,就因为读书人不想学这些东西,而单靠工匠传承的话,口口相传很容易失传。
这年头,科技方面的造诣还有个不好听的名字,那就是奇yin技巧,大有一种玩物丧志的味道,读书人一般都是嗤之以鼻的。
因为读书人都是以考科举为目的,所以肯把时间浪费在这上面的几乎是凤毛麟角,他翻遍了在朝和致仕的进士名册总共也就找到三个而已。
第一个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科学家徐光启,据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天文望远镜就是徐光启给做出来的,而且徐光启在农学方面还有很深的造诣,他编制的《农政全书》乃是农学方面最重要的典籍。
好巧不巧,这会儿徐光启正好挂了个詹事府少詹事的闲职在翰林院著书,泰昌直接将其擢升为詹事府詹事,这詹事府的领头人就算是有了。
还有一个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武器专家毕懋康,据传,毕懋康把燧发枪的图纸都设计出来了,可惜,还没有付诸生产明朝便亡了。
这么个武器专家着实难得,泰昌直接以少詹事之职将他招了过来。
另外一个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机械专家王徵,机械在这个年代可没什么人重视,王徵貌似研究了个寂寞,在官场上混的那是相当的不如意。
不过,遇到泰昌这个伯乐就不一样了,泰昌同样将其擢升为正四品的少詹事,让其连升了四五级。
这郑重其事的组建班底当然不能只招揽区区三个人,泰昌结合脑海中的历史知识想了又想,最终还是决定,把宋应星和孙元化这两个举人还有孙传庭和卢象升这两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也招了过来。
宋应星就不必说了,他编著的《天工开物》那是举世闻名,孙元化那也是难得的火炮专家,这两人虽然都只有举人功名,泰昌还是给他们授了个正六品的左右府丞。
至于孙传庭和卢象升,这两猛人都是难得的统帅,虽然不会什么奇yin技巧,以后征战天下还是用得上的,泰昌直接给他们授了个正五品的左右春坊大学士。
这样一来,詹事府的大致框架就组建起来了,他手底下的班底也初具规模,至于扩充的事情,那就只能慢慢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