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争执不休。
主战派和主和派各抒己见,开始旁征博引,引用圣人说过的话,引用前朝的历史典故,总之,都觉得自己很有道理。
至于皇帝,则是在宝座上有些不耐烦地看着台下的两拨人互相争吵,脸上颇为不耐烦。
很显然,这位刚即位不久的皇帝,还没能太好地适应自己的身份。
此时的他其实很讨厌这些大臣们的行为,觉得他们空谈误国,却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给出让他信服的良策,也没有任何一句话让他听了就能够当即拍板、全盘照做。
而这在皇帝的眼中,显然是大臣们的无能。
在此时,李伯溪与唐钦这两个人,或许看起来都在为国家计、为君主计,但在皇帝眼中,他们却又多半都有自己的私心。
让人难以信任。
眼瞅着双方迟迟没有争论出一个结果,皇帝将目光投向一直没有说话的楚歌。
楚歌此时的职位是御史中丞,虽然品级并非最高,但却是御史台的最高长官,职权是有的,话语权也是有的。
而且,从皇帝对着自己投来的目光看,似乎……皇帝对他的意见还颇为重视?
只听齐英宗稍微顿了顿,用自己还不太熟悉的威严腔调说着:“李卿,此事你认为该当如何?”
楚歌在这个副本中的名字是李浩,听到皇帝问到自己头上了,稍微思考一番回答道:“回官家,臣以为战与和都是必要之手段,不可一味求战,但也不可妥协求和。
“金人此时来势汹汹,与我朝之前的强敌都有所不同。
“金人吞灭整个北方,士气正盛,此时多半存了覆灭我朝的心思。唐相所言,指望着用一些金银财物就将金人劝退,怕是不可能的。
“所以,不论我们给出多高的价码,金人都必定再继续狮子大开口,认为我朝必然还可以给出更多……如此一来,便是个无底洞了。
“所以,京师这一战,在所难免。
“但一味求战也难以长久。我朝士兵疏于训练,战力难以与金人抗衡。
“若是贸然野战,也只会被金人各个击破。
“唯一的办法,便是据守京师以待天下勤王军。在我朝兵力达到绝对优势的时候,尤其是等到西军的种平远种老相公赶到,方有可能一战而胜之。
“等到金人久攻不下,又深陷我朝腹地时,才有和谈的希望。
“而其中关键在于,此次金兵南下,我朝军队一触即溃,京师岌岌可危,这已经为我朝敲响了警钟。
“此次,当先守住京师,待勤王军集合后击退金军、定立合议,然后整军备战,用几年时间养出一支足以与金兵一较高下的强军,而后天下方可无虞。”
楚歌的这番话,基本上是在后世看来的最优解了。
此时金兵的战斗力,懂得都懂,以齐朝目前的水平根本没得打。
但此时的京师附近虽然无险可守,但依靠着城墙,守住第一波问题也不大。
要避免靖平之耻,在楚歌看来要点无非是这么几个:第一是像原本的历史中一样,借助李伯溪的力量守住京师;
第二是劝皇帝等种平远的西军彻底准备好了再出战,争取在野战中获得优势,逼迫金人议和;
第三是保住西军主力后,妥善准备,解掉太原城之围,并继续增加太原的防守力量;
第四是借此机会加固黄河防线,提防金兵在半年多以后的第二次入侵,那次入侵才造成了靖平之变;
第五则是在求得一时安宁之后,将韩甫岳将军等人给提拔起来,整军备战,然后举国上下全力支持,到时候就可以渡过黄河、收复燕云,甚至直捣黄龙、灭掉金国。
如果真能顺利完成这些步骤,那么齐朝的国祚至少还能再延续很多年,有了燕云等重镇之后,妥善经营,甚至可以顶得住北蛮的崛起,拖到北蛮内部分裂的那一天。
如果楚歌此时穿越的身份是齐英宗,那么这五步走不需要别人提出来,他自己安排李伯溪等靠谱的大臣去办就可以了。
但此时他不是皇帝,只是一个御史中丞,所以也只能给到建议。
至于皇帝能听多少,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其实楚歌也有其他的选项,比如完全倒向主战派或者主和派一方,但这毕竟是他的第一次尝试,考虑一番之后,还是决定将这些事情和盘托出。
朝堂中,不见得能将这些事情给全都执行下去,但能在有识之士中唤起一些共识,总归也是有用的。
然而让楚歌感到有些意外的是,齐英宗的脸上竟然露出了一丝不太满意的表情。
“嗯,李卿所言,也有道理。”
仅仅是“也有道理”吗……这明明就是当前局势下的最优解啊!
楚歌又稍微看了看其他大臣对自己的反应,发现李伯溪这个主战派的宰执看他的表情似乎有些诧异,但诧异中也带着些赞赏;至于唐钦,看向他的表情中则是带着疑惑,而疑惑中又有些感慨和叹息。
……
这次的朝会最终还是不欢而散。
眼瞅着金兵压境,朝堂上却仍旧没有讨论出一个十分明确的方案。
最终,齐英宗也只是有些不情愿地拍板,诏令天下各个方镇和各路精兵赶往京师勤王,至于京师防御的烂摊子,他也算是做了个明白人,全都扔给了李伯溪。
楚歌不清楚齐英宗做出这个决定,有没有自己的那一番分析的原因,毕竟历史上京师能守住,主要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