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第12章 君臣夜话(1)

夜已渐深,皎白月色下,星光璀璨。

随皇帝返回皇帐后,一路念叨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于谦,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可谓是起伏不定五味杂陈。

听再多,也不如自己亲眼所见。

他是怎么也没想到,这位出征前在他眼中还是稚嫩无知宠信宦官的年轻皇帝,竟能放下九五至尊的架子,与最底层的士兵坐在一起吃饭聊天。

尤其是整个过程,还让人看不出一丁点的居高临下的态度。

更让他没有想到的就是,从皇帝口中讲出来的那些话语,不但将此次北狩摆在了道义制高点上,还在众将士最为关心的身后事这一问题上,当面做出了自己的承诺。

对于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的大头兵而言,皇帝的金口御言便是最好的保证,有谁能不放心呢?

甚至是说,皇帝还要为普通的武人建立忠魂殿这种祭祀英灵配享大明国运的圣地……

这种饱含名誉可以荣耀后人乃至整个家族的事情,别说是那些武人了,于谦听到以后,心中都不由自主地迸发出一股子热血劲头。

好在是他书读得多,相比那些彻夜难眠的将士们,他心中激荡的情绪,很快便平复了下来。

不过呢,皇帝身上发生的这些有点令人匪夷所思的变化,对于上敬天地下爱黎庶不畏鬼神之道的于谦来说,他只能是在自己的心中,给出鱼入大海龙出升天这种比较牵强的理由。

然而这些已经不重要了。

让于谦心里有点骇然的是,根据皇帝所讲的言语,他已是知晓这位年轻的正统皇帝,怕不是另一个好战的永乐大帝啊!

考虑至此,为了天下苍生着想的于谦,心中已经开始盘算着,该如何早点打消皇帝好战的念头。

“于谦,朕听闻你博览史书,那朕倒要问问你,你从这浩如烟海的史书当中,可是总结出了什么精髓所在?”

王迪问出的话,是他仿照《大名风华》剧中汉王朱高煦的话语。

他很想看看,第二次被问了这个问题以后的于谦,能给出怎样的回答。

“这……”

本想谏言的于谦,没想到皇帝竟然先发制人,问出来一个这样的问题。

更他吃惊的是,正统皇帝的问话,竟与以前汉王朱高煦问的话语有着同样的意思。

如果没有汉王的先例,他肯定会像曾经那样给出“包罗万象”这样的回答。

然而现在嘛,向来不会也不屑于撒谎的他,心中却是一万个不情愿说出“争当皇帝”这么一个血淋淋的现实答案。

“怎么,博古通今满腹经纶的于谦,不会连这都不知道吧?还是说,你心中已是知晓,是不想回答朕的问题呢还是说难以启齿?”

看着脏兮兮还一脸耿直模样不愿直言的于谦,摇了摇头的王迪,也懒得为难他了,淡然一笑随即说道:

“永乐大典经史子集,翻开所有的史书,里面讲的是什么事,其实用一句话便概括出来,那便是成王败寇。”

“朕猜测,于谦你应该是知道这个答案的。只不过,这与你心中的仁义道德、礼义廉耻很不沾边,所以才不想回答朕的问题,是也不是?”

“既然这个问题你不想回答,那你给朕说说现如今我大明朝是个什么样的情况吧。”

相比满朝文武的歌功颂德,王迪很想听听眼前这个刚正孤高的于谦,能给出何等惊世骇人的言论。

“陛下,自仁宣二宗起,我朝休养生息,国力渐涨,但绝对不像三杨阁老还有满朝文武大臣说得那样好。”

“北方边境兵备废弛,达官权贵的占夺欺隐盗卖田地严重,还有私役军士的问题也是比比皆是!”

“此次随军出征的襄城伯李珍、修武伯沈荣、遂安伯陈埙这些仗着祖荫掌管五府事务,顶着侯、伯、都督光环的武勋,可以说,他们是毫无任何军事素质可言,甚至连半点实战经验都没有!”

“这些人偷懒不奉诏令习骑射,喜好赌博,忽军旅之事而不修,玩祖父之功而不恤,陛下此战万万不可轻用他们。”

“另,山东江浙一带倭寇问题日益严重,华南交趾黎利开始攻城掠地,西南麓川蠢蠢欲动时有民变,再加上年年有各种天灾降祸……”

“如若陛下不好好整治一番,大明就此危矣!”

听闻于谦这痛心疾首的一番陈述过后,联想颇为丰富的王迪,都有种大明即将灭亡的感觉。

“于谦,照你这么说,三杨阁老有粉饰太平的嫌疑了?”

“没错,陛下!大明立国以来的余绪还没有耗尽,如若没有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僚,即便什么也不做,光靠吃祖宗的老本也不会比现在差到哪去。”

说完这有点大逆不道的言论后,于谦的心中都有了被责罚的心理准备。

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就是,年轻皇帝竟罕见的没有动怒。

“那么于谦在你看来,一个王朝最终又是如何覆灭的?”

在这一点上,王迪是有着自己的想法。

正因这样,他想想看看于谦的言论能否对得上自己的想法。

“昏君无能,奸佞当道,民不聊生,国朝必亡矣!”

就算没有注意到皇帝的脾气一反常态变得特别平和,清奇耿直的于谦,也定会给出这样的答案。

撒谎,或是言语委婉一点,在他这里,是不存在的。

不过让他又没想到的就是,皇帝竟然驳斥了他的观点。

“不对!于谦你这答案,


状态提示:第12章 君臣夜话(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