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齐朝的都察院除监察政治得失外,具体担负的工作还有,参与朝中内阁大臣一起议奏折。遇有重大案件时,与刑部、大理寺公同参与审理。稽察各级衙门、官吏办事的优劣。检查注销文书案卷及封驳事。监察乡试、会试、殿试。巡视各部门等事务。
都察院的最高行政长官为左都御使(一品)、右都御使(二品)。下设都御史(三品)二名、副都御史(四品)二名、佥都御史(从四品)四名、监察御使(五品)六名。现任都察院左都御使一职的官员正是人称“铁御史”的顾同秋,顾大人。
都察院内设机构共有三司六署。三部分别为都事司、司务司、督催司,三名佥都御史分别担任三司的头目,负责处理司内事务。六署分别为吏务署、户务署、礼务署、兵务署、刑务署、工务署。各署头目分别由六名监察御使担任。都察院三司六署的头目,看似品级不高,但实际上却是手中握有大权的职司,就算是各部的侍郎、封疆大吏也不敢轻易得罪。
皇上着令都察院严查户部贪污、挪用军饷之事,并会同大理寺严审一干罪犯。都察院一干官员出人出力,不遗余力地为皇上分忧解难。几天来都察院上下一众人员忙的团团转。加班加点干活更是常事。顾同秋作为都察院的最高行政长官,更是忙的不可开交。
外界纷纷感慨猜测时,顾同秋大人却在书房里对着刑务署呈递上来的审讯报告发愁。被抓的那些户部官员似乎一个晚上被人洗脑一般,一改原先不肯交待罪行的状况,争着抢着的坦白交代。而随着他们的交代,越来越多的朝廷官员被牵涉其中。顾同秋心如明镜,此事非同一般,走错一步,将祸及国家社稷。要是这种事态继续发展下去,势必引发朝政不稳,人心恐慌。这种情况引起了顾同秋的警惕。他苦苦思索着应对方略。
申时,顾同秋的得意门生,监察御史、新任户务署的头目林一帆拿着一叠文书资料,从院外兴冲冲地一路往里走来。
身旁不时路过几个面色平静的年轻官员,见状向他低身行礼,“林大人。”
林一帆似乎心情很好,一一含笑应过。他脚下未停,步履匆匆地往都察院最后进的院落走过去。
皇上下旨,命都察院全程监督北疆军军饷交接事宜。作为户务署头目的林一帆理所当然地成为这项任务的具体执行人。为了顺利完成此项任务,了解军饷、军备物质交接的相关事宜。林一帆这几日带着户务署一干官员,不停地来往于户部、兵部和北疆军将士的住所。调查核实情况。
今天,林一帆原本打算在院里整理一下收集到的材料。却没想到,大清早刚一到都察院,椅子还没坐热。北疆军的6树德将军就找上门来了。他言道,“大将军有请。”
林一帆自是不敢耽搁,立即收拾东西与他一起去了北疆军目前在京都的住所。林一帆做梦也想不到,等待他的居然是个意想不到的惊喜——他见到了自己一直念念不忘的“恩人”杨卿没。
当年林一帆被贬去怀北县,若不是杨卿没看在他同窗好友杨云山的面子上向他伸出援手。为他出谋划策。并助他在怀北县做了一番成就,只怕他林一帆早就丧命在怀北县了。哪里还会有机会重返京城。
林一帆是江南人。幼年失怙,长于祖父之手。其祖尝师从文章大家,善属文应对,为人刚毅,有清隽之风骨。受祖父影响,林一帆自幼苦读诗书,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十五岁时由父亲的好友——顾同秋大人的举荐下,入了太学(后世又称国子学、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官办大学)就读。
在太学学习期间,林一帆与来自冀北的同窗杨云山性情相合,成为知交。太学学习结束后,在顾同秋的举荐下,林一帆入御史台(都察院的前身。齐昊元年,御史台之名遂废)任录事(从七品)。
走进御史台大门的第一天,林一帆便与杨云山击掌相约,“言国之害,忘生为君,不避丧身”。他们凭着一股血气和初涉官场的认真感,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弹劾官员,无所顾忌。先后有数十名朝廷官员栽在了他们的手里。
林一帆、杨云山的所为危害到了朝中一些权臣的的利益,引起了他们极大的不满。他们怂恿一些朝中官员,捏造事实,联名弹劾两人。
先皇听信谗言,将任御史中丞(从四品)的杨云山贬去了冀州任州令(正六品)。任侍御史(正五品)的林一帆贬去了大齐朝最北边的一个县——怀北县任县令(七品)。
怀北县位于大齐北疆,是大齐最为贫困之地。境内以山地最多,滩川地甚少,整个地形是山、川、沟相间,山峦起伏,大体分为低缓丘陵区、低山丘陵区。可耕种的土地寥寥无几。气候更是恶劣。怀北县十年九旱,交通极为不便饮水十分困难,缺水季节百姓只好越过两个山头到其他州县买水。即使雨水多的好年景,一年亩产杂粮也不到一石。如遇干旱少雨的年份则连种子都难以收回。
大齐朝野上下,若是听到怀北县,立马就会与穷苦挂上钩。但凡是有点门路的官员,都不愿意去那里任职。在林一帆就任怀北县令前,怀北县的县令一职已空缺了长达五年之久。至今为止,林一帆是在怀北县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任县令。
齐昊四年二月,在顾同秋大人和大理寺少卿杨云山的大力举荐下,林一帆终于被皇上从怀北县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