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铁血帝国>第一百八十六章 南洋新政(六)

张遥前又紧追着跳出来接话:“我看啊,这兰芳也好,南星也好,两三年里是整不清楚的,在搞出符合我们要求的新政府之前,不军管是不行的吧?”

刘百良斜瞥了他一眼,傲然点头道:“军管的目的是尽快令新政权发挥机能,省下帝国直接统治这些地区所必须付出的人力物力,当前帝国并不缺乏资源,而是缺乏将资源转换为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力,没必要也不可能去效仿那个时空的小日本!请牢记这一点:我们进攻南洋的首要目的并非掠夺资源,没有南洋的资源我们就活不下去了吗?不是这样的!进军南洋,一为了阻止我们的敌人利用南洋的资源,二是为了取得进军印度和澳洲的跳板,三是为了战后的世界新秩序——退一歩说,也为帝国留下一条退路。”

“退路?”张遥前眯起一只眼。

“就比如说,万一联合舰队战败,一时丧失制海权,我们也能依靠解放了的东南亚各民族政权,在陆上节节抵抗,给本土防卫争取时间。民心可用,强龙难压地头蛇,在这民族国家思潮大普及的时代,以南洋人守南洋土,南洋人治南洋人,才是正道王道!像那个时空的小日本,说吞就吞,陆海军分赃,张牙舞爪当它的新领土来玩,快要战败了才假惺惺说给人家自治,谁还鸟你,游击战的游击战,反正的反正,一起过来痛打落水狗——这能学吗?”

一直抱臂眯眼在座位上做昏沉沉状的国防大臣胡克突然虎眼一睁:“王道嘛,解放嘛,当然是要尽可能恢复旧地旧国,实在时过境迁,不好恢复的,也要根据现地情况帮助建设自治政权,这正是帝国设置南洋军政总监部的本意。这样的既定方针就没必要再争论,再重新解释了吧?”

大老发话,张遥前一下子没了气势,不甘心地看了看刘百良。见刘百良毫无反应,也只好打起圆场:“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确认一下内阁的态度……”

胡克虎眉一皱,不依不饶:“领导内阁的总理大臣是谁?内阁的意思就是军部的意思。还有什么好确认的?到此为止吧。”

张遥前恨不能脱下内裤当白旗,灰溜溜地缩了回去。

张志高感激地望向胡克,只见方才虎威慑人的国防大臣阁下一下子又变回了半睡不醒的病猫模样,不由在心中莞尔一笑。

“兰芳,南星。都没问题了,下面的,继续。”刘百良面无表情。

张志高依旧合着笔记本,打着手势侃侃道:“说到更南边的苏门答腊、爪哇、苏拉威西诸岛,就有必要回顾一下历史了。太古老的,欧洲殖民者入侵之前的就不说了,单说16世纪初,东印度群岛兴起了一系列伊斯兰王国,苏门答腊有亚齐,西爪哇有万丹。东爪哇有马打兰,苏拉威西有望加锡,婆罗洲有文莱、苏加达纳,另外还有努沙登加拉群岛和马鲁古群岛上的一堆小国。16世纪正是欧洲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一开始是葡萄牙人,继而是西班牙人,不过都是小打小闹,只搞了些小据点,到16世纪末,荷兰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的入侵东印度群岛。为此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先是开着炮舰做生意,继而占领几个小岛做据点,后来就是征服、屠杀、收服。老殖民者那一套,到17世纪末终于征服了群岛中最重要的万丹和马打兰。”

“到18世纪末东印度公司解散后,原公司管有的地区直接由荷兰国王派出的总督管辖,划分为西爪哇、中爪哇、东爪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和东部诸岛共六个省区,另有位于中爪哇日惹和梭罗地区的4个公国(土邦)作为半自治的保护国留存下来。这时候除了婆罗洲的兰芳外,还有苏门答腊的亚齐未被荷兰征服。亚齐由于地处马六甲海峡印度洋一侧入口,地理位置重要,荷兰人碍于英国人的牵制暂时没有下手,不过到了1871年,英荷签订《苏门答腊条约》,两国达成交易,荷兰人得以放手入侵。战争从1873年打到1881年,荷兰殖民政府宣布亚齐战争已经结束,但实际上荷兰军队仅控制交通干线,大规模抵抗一直坚持到1903年亚齐苏丹被俘,而分散的游击战甚至持续到我军开进苏门答腊北部……”

“坚持了四十多年的抗战啊,值得敬佩。”女皇难得插进来一句感叹。

“在那个时空的史学界,也有不少人认为这场战争应该结束于1942年,也就是在日本侵入印尼之前。”张志高挠了挠头。

女皇很配合地“哦”了一声。

“因为自1903年以后亚齐的游击斗争从来没有终止过,而荷兰也一直保持着对亚齐的军事占领状态。而且直到荷兰1942年退出印尼,亚齐从来没有正式成为其荷属东印度殖民地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与南苏门答腊、爪哇这些已经建立正式殖民统治机关的地区处在不同的体系中。”

“军管状态。”女皇补充道。

“是,值得一提的是,1945年日本投降后,印尼共和国宣布独立,无力继续控制东印度的荷兰政府同意包括爪哇,苏门答腊和南加里曼丹的印度尼西亚独立,但印尼方面并不满足,而是要求继承包括亚齐在内的整个荷属东印度,1949年的海牙会议上,印尼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从法理和道义上看,亚齐王国是在没有正式成为荷兰殖民地的情况下被并入印尼共和国,亚齐人自然不甘心。从50年代开始,亚齐人就不断为独立而斗争,70年代成立了‘自由亚齐运动’,进行武装起义,印尼政府派兵镇压,之后谈谈


状态提示:第一百八十六章 南洋新政(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