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末的时候下了第一场雪,零星的飘了一个多小时的雪花就结束了。地面薄薄的一层,来阵风就能吹没了。
天气也开始冷了下来,老旧的宿舍楼供热也上不去,到了晚上尤其是下半夜,特别的冷。
学校的锅炉房倒是供应热水,只不过是僧多肉少,只有一个热水笼头,根本不够使。几乎是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都有人在那里排队。平常的时候还好说,碰到了生理期就难过了。这时候最是不能受凉,早晚洗漱总得温着水下去,每人一个暖瓶的热水,喝用都还不够,想要灌个热水袋捂一捂都成了奢侈。
上辈子李燕就有生理痛的毛病,重活一回也没好多少,没疼过的人是不知道那种滋味儿,凶药(厉害)的时候还赶不上挨上两刀呢。每每到了这时候,躺着坐着都闲难受,别说是去上课,也就蹲着能好点儿。
跟别人三天的生理期不同,李燕多出了一倍,疼痛的时间也跟着拉长。要是对方是女性还好说些,问题是班主任孙励是个男的,当着他的面总不好说的太明白,以至于每到这时候请假就成了个老大难。要是说身体不舒服吧他跟你要病例单,要是直接说肚子疼吧,不好意思归不好意思,他倒也能给假。可问题是她跟别人不一样,前三天都难受,会不定时的剧痛,生理假请一天就算可以了,连请三天显然不切实际。被逼无奈,实在受不了了就只得逃课了。
可偏偏孙励总爱不定时的抽查出席情况,趴在后门窗要是看到谁的坐位上空着,逮个时间就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前批评一顿。这个年纪的男女生那都极为爱脸面,谁都不乐意挨训。李燕虽说年纪大脸皮厚些,可也不想每个月的这几天都得被点名叫起来听批评。
要想少挨批,那就得跟班主任老师搞好关系,送礼无疑是条捷径。李燕思来想去,于其时不时的送两盒烟,还赶不上这一下子就直接到位得了。
可这送礼也得讲究点儿技巧,不能太过明显张扬了,既要显得自然不会引起别人的非议,又能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心意。李燕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弄些土特产比较妥当。这类东西不会太招摇,又显得心意十足。
说起k县的土特产,无外乎山菜河鲜,只是这个季节都不是盛产这个的时候。山上枯黄没有办法,将才结冰碴儿的河里却能弄着鲜味儿。
周末的时候李燕回了家,第二茶,坐着她爸的车去了趟高台村。先是去了杨怀富家,问询了下山林有没有盗伐的情况,杨家在这一片比较有势力,由他们帮忙看着根本不会出什么问题,这也在意料之中。
虽然之前杨怀富只说帮忙不要钱,可是李燕哪是个会亏欠别人的人,用钱解决好过欠下人情,临走时给扔了五千块钱,各种礼物另算。这种行径让杨家人赞不绝口,对于看护林子的事越发的尽心。
李燕跟李大中随后又去了山脚下看蛤蟆的人家,说好是三个月一结工钱,这次来正好赶在了第三个月头上,李燕寻思左右都得给,倒也不差那十天二十天,提前就钱给付了。另外还给了五百块钱的年终红包,还有格外的东西,直把老两口乐个够呛,再三表示会把蛤蟆看好。
李燕也不是个无缘无故就对谁好的人,这对朱姓的老两口都是六十来岁,身体强健能干,再看个十年八年的是没问题。在看护上也确实是挺上心,单从蛤蟆稀稠程度上就可见端倪。
临走时四个人一起动手从河沟里捉了十斤母蛤蟆,打眼估量了下,再养上一冬,转年就可以成批量的往外卖了。如果繁殖得当,秋天完全可以弄些蛤蟆油出来。
回到家后,李燕把这些蛤蟆分成了四份儿,自家、姥姥家、季云奶奶家,三家加在一起占了多半儿,剩下的三四斤则用保温箱装上冰块儿,等到带去学校送给孙励。
冬天的蛤蟆最是好吃,一肚子的籽油,吃起来那叫个香。崔玉凤是炖蛤蟆的高手,调出的微辣酱香味儿,好吃的让人狠不能把舌头都吞了。
这时候的蛤蟆不比河里的鱼,到底还是稀少,捉起来也挺困难,以至叫价很贵,一般人都不太舍得买来吃。
季云的奶奶爷爷也算是老k县人了,自然知道这东西的好吃也贵,而且卖得少。野生的都躲在河、泡子里,能弄着的时候也是有限的那么三两只,收购商进行收购,通常几天才能凑够一斤,碰着个吃货根本就不够看。
九十年代中旬动起养殖念头的人并不是很多,像李燕这种半人工半野生的方式更是少见,在这方面上她绝对算得上是这行业的先行者。
她包山养蛤蟆的事只有家里至近亲属知道,季云的爷爷奶奶自然不清楚,还以为她特意回镇上买回来的呢。这时候蛤蟆稀少,有卖的也只在村镇上,县城里根本见不着影儿,市区里就更加不用提了。
老太太老爷子直说她有孝心,对于这个未来孙媳妇那真是怎么看怎么喜欢。吃完了饭就给季云去了电话,把李燕好顿的夸奖。直让孙子好好待她,没事儿的时候常去学校也好拉近两人的关系。直到那头季云不住的称是要他们放心,这才算是满意的撂了电话。
因为记挂着送礼的事,李燕没像往常一样待到下午,周天早上就返回到了学校。
十点多钟的太阳已近半空中,难得的好天气没有半点儿风,阳光温暖照在身上特别的舒服。李燕提着装着小保温箱的黑袋子就去了孙励所住的宿舍。
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