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现在呢?”/p
穆华夏顺势接话,看着李起摇了摇头,“现在知道了啊,功勋哪里是那么好挣的啊,倒是这鬼地方,山高路远,有时几个月连封家书都收不到。”/p
“那......后悔吗?”/p
穆华夏心中早已料想了答案,他们大约是后悔的吧,远离家乡亲人,被拘在荒凉的边疆。/p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p
时间不饶人、不等人,数年寒苦,变迁的又何止家乡的景色,人事的更迭,在时间如水的流逝中逐渐面目全非。/p
他们错过了太多,更遑论战场上,本就生死未卜。/p
就像吴阳,像那许许多多被征修长城的劳力,他们心中也该是有怨有悔的吧,父母犹在无法尽孝,子女尚幼无法尽责。/p
可穆华夏没想到,李起竟又摇了摇头,神情较之方才更加坚定,“不悔。”/p
“为什么?”穆华夏语气间有几分惊异。/p
李起尚未搭话,便听见魏克的声音响起,这声音,比他平日里稳重得多也深沉得多,“因为这里是边疆,身后有爹娘。”/p
李起重重地点了点头,低头扒完了碗里最后一口饭。/p
穆华夏震惊地扭头看着魏克,仿佛第一天认识他,魏克被他盯得发毛,“咋了?我说错啥了?”/p
“没,”穆华夏这才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轻轻摇摇头,移开了目光,“只是觉得你这话说得伟大。”/p
“这算啥伟大,”魏克摆摆手,穆华夏能看出他这不是谦虚,而是真的觉得,这没什么,“孙老大那才是伟大,说到底,我们这都是私心,孙老大那才是忠心!”/p
可人,就是有私心的。/p
何为忠?穆华夏不知道,忠有太多太多的对象,忠一人是忠,忠天下是忠,可这一人与天下之间有着太多不可调和的矛盾。/p
但穆华夏看着魏克,看着李起,看着左右或忧或喜读着家书的士卒,他清清楚楚明白了何为勇,知死而不畏死,谓之勇。/p
不退,不是不怕,而是身后尚担着家的牵挂。/p
蒙恬冲锋陷阵战功赫赫当然可称一勇,但这里的每一个人,又何尝不代表一个“勇”字?/p
不是每个人都有着家国天下的觉悟,可在这里,为一家、为一国同样伟大。/p
穆华夏仿佛听见心间有什么东西解开了的声音,他明白,他找到了秦堑希望他找到的东西。/p
军中下午还有操练,魏克和李起吃了饭便回了演武场,又剩了穆华夏一个闲人,高高地登上了长城的烽火台。/p
但他没想到,那里竟已然站了另外一人,公子扶苏。/p
扶苏负手站在那里,望着北疆,似乎没有注意到他的到来,穆华夏站了一会儿,没见扶苏有任何反应,只好出声行礼,“参见公子。”/p
扶苏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惊讶,他甚至没有回头,依旧是那个负手而立的姿势,只淡淡说了句“免礼”。/p
穆华夏起身,不敢与扶苏并肩,站在了他身后一步的位置。/p
天地浩渺,于此北望感触犹深。/p
穆华夏以为扶苏不会再开口了,可片刻之后却听得“这几日,那些书你可看完了?”/p
“略翻了翻。”/p
穆华夏反应极快,但话说出口,心间不免惴惴。/p
他原以为那不过是扶苏一时兴起,未曾想会在这里被考问功课,他亦不敢把话说死,只希望如此能给自己留个退路。/p
扶苏却不细问穆华夏“略翻”二字是什么意思,只继续问了下去,“可看到周幽王烽火戏诸侯?”/p
穆华夏闻言松了口气,这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东西,他胸有成竹,“看到了。”/p
“周幽王因何亡国?”/p
“犬戎入侵。”/p
扶苏微不可察地皱皱眉,“还有呢?”/p
穆华夏却不说话了,安静地垂手立在那里。/p
“还有呢?”扶苏久未听见答话,又问了一遍。/p
穆华夏叹了口气,“小人不敢说。”/p
“这里没有旁人,说罢。”/p
虽然知道扶苏看不见,穆华夏还是下意识地摇了摇头,“公子心中已有答案了,不是吗?”/p
周幽王因何亡国?因亲奸,因暴政,因民心尽失。/p
周幽王一朝如此,试问当今天下又好到哪去呢?/p
穆华夏没有说,扶苏亦没有说,他们明知道答案,但不能言,不敢言。/p
“卢生从海外还,贡仙书,称亡秦者胡。”/p
很突兀的一句话,而且似是没说完,但扶苏说到这里便不说了,似是在等着穆华夏去补后半句。/p
历史的相似性啊,穆华夏在心里叹了口气,内忧外患,多少代君王忧的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却忘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p
穆华夏还能怎么接?他自千百载之后穿越而来,他知道历史的教训,知道故事的结局,他能如何去劝公子扶苏?让他现在抗命回咸阳把他幼弟弄死?/p
他不能,他什么都不能说,什么都不能做,他只能空道一句“公子多思了。”/p
“是吗?”扶苏淡淡应了一句便不再说话,只是目光遥遥地望着天地一线的尽头,“冬天快来了。”/p
“是啊,”穆华夏顺着扶苏的目光看去,天地相衔,那里什么也没有,“公子该添衣了。”/p
“冬衣再暖,终归只能暖一人而已,莫若炬火,能暖人心。”/p
穆华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