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的这个设想,其大致的核心内容就是:重新设立一个部门,逐渐取代内阁的作用。该部门的人员由皇帝亲自指派和遴选,尽量找些没有根基或者根基浅显的中低阶官员,首要要求就是对皇帝忠诚。 “皇上,只要这个新部门壮大起来后,您也就不必受那帮老头子的气了。”钟南最后说道。/p
“想法倒是不错,只是老头子们能轻易地放权吗?”朱翊钧说出了自己的担心之处。/p
“皇上,您一定要清楚,这天下始终是姓‘朱’,所以该强硬的时候一定要强硬。只要是真的为了江山社稷着想,有的先例该破还是得破!”钟南知道朱翊钧虽然想成就一番大业,可是由于被张居正压制得太久,已丧失了冲劲儿,犯起懒来,他得重新激活皇帝的活力与热血。/p
“钟南,你说得对!”朱翊钧站起身来,“朕是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真要是不听号令者,也就莫怪朕手段铁血!”/p
“皇上圣明,只要您的决断,确实能让我大明兴盛,我等自会全力拥戴的!”钟南附和道。/p
“那这新部门就由你来组建如何?”朱翊钧提议。/p
虽然钟南也想占据此先机,不过适当地推辞和谦虚还是需要的,“皇上,我人微言轻,怕是会误了您的大事啊。”/p
“有我在后面支持,你担心什么!”朱翊钧笑道,“何况,这个设想是由你提出来的,个中详情也只有你最清楚,理应由你来执行!”/p
“皇上,您真觉得我合适?”/p
“好啦,别再假装推辞了,否则,我可就真的另找他人了。”朱翊钧早已看出钟南是故作推让。/p
“皇上真是火眼金睛!”钟南拍着马屁。/p
皇帝啐了一口,随即问道,“那这新部门该取个什么名字为好?”/p
“皇上,您觉得该叫什么呢?”钟南可不想越俎代庖,擅自抢夺取名权。/p
朱翊钧思考了一会儿,随后嘀咕道,“新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议政,不如叫‘众议院’好了!”/p
听到这个名字,钟南差点当场石化,朱翊钧见自己的臣子如此神态,还以为对方嫌弃名字取得不够好,“你可是觉得这个名字不够响亮?”/p
回过神来的钟南立即接口道:“哪里哪里,我是觉得这个名字取得太好太贴切了,‘众议院’,一众大臣议论政事,皇上高才!”/p
“哈哈……我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p
……/p
众议院作为一个新成立的衙门,首先得要拉人进来,否则钟南就要做“光杆司令”了。/p
皇帝和钟南商议的是,众议院的官员可以兼任着原有的官职,所以相对来说,拉人还是很容易的。毕竟对于被拉进来的官员来说,原有官职没有撤销,就意味着有了双重保证——要是众议院之后成了实权部门,那就皆大欢喜;即使众议院最后举步维艰,被裁撤掉了,他们还可以回原单位继续做官儿。/p
钟南先找到刚收不久的小弟叶向高,向对方咨询了一些翰林院的相关知识,随后就确定了第一阶段的挖人计划。/p
翰林院是唐朝开始设立的,到了宋朝后,才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制度接轨。/p
明朝以后,翰林院便被内阁等部门代替,变成了养才储望之所,他们主要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p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在明朝,翰林学士不但社会地位优越,地位也较为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踏脚石。宋濂、方孝孺、张居正等大名人,都在翰林院中任过职务。/p
翰林院从设立之初,就与科举关系紧密。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p
到了明朝,科举中的佼佼者则大多进了翰林院。当时有明文规定:一甲进士前三名直接进入翰林院的编制当中,状元授予修撰(从六品)之职,榜眼、探花授予编修(正七品)之职。此外,还创立了庶吉士制度。/p
庶吉士,名字取自于《尚书·立政》篇中“庶常吉士”。所为庶吉士制度,就是在除了头甲前三名以外的三甲进士当中,再度选拔其中的优秀者,授予庶吉士的官职。/p
庶吉士需要在翰林院经过三年的“以朝臣为师、以经史诗赋为课”学习,之后再行考试,合格者留院,称为留馆,没通过考试的其他庶吉士也会安排其他的职务。但因为曾经就学于翰林院,世人对不能留馆的庶吉士也以翰林视之。自此,“非进士不入翰林”。/p
在明朝,翰林院的编制分为四部分:正官,包括学士一人,正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各二人,从五品。属官,包括侍读、侍讲各二人,正六品;五经博士,九人 ,正八品;典籍二人,从八品;侍书二人,正九品;待诏 六人,从九品;孔目一人,没有品级。史官,包括修撰,从六品,没有定员;编修,正七品,没有定员;检讨,从七品,没有定员。庶吉士,没有品级,也没有定员。/p
由此可见,明朝的翰林院品级不高,低于前代翰林院,也低于同时代的其他衙门。但是它却更靠近权力中央,是专属于皇帝的中央秘书机构,直接为皇帝提供服务,因而备受皇帝重视,其地位也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