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醒来,大汉又戴上了那顶斗笠,正忙着整理缰绳。我快速跑到湖边漱了口,随意的将水扑在脸上,再急急忙忙的卷起睡袋,往包裹里一塞,然后手忙脚乱的爬上车座,抱着包袱坐好。

刚坐好,还没顺口气,大汉一声吆喝,一甩缰绳,马儿一声嘶鸣。我一个后仰,随着马蹄声的响起,马车急速的往驰道上跑,周围的景物不断的倒退着。一上驰道,一个转身,好似汽车漂移一般转了个弯,我险先被抛出车外,于是慌忙拉住前面的横条,一脸惊魂未定的看着前方。

大汉冷哼了一声:“抓好了,掉下去,我可不会再下去捡了!”

我扯扯嘴应了声。便转头观察起了马车,昨天因为中暑晕倒,对于坐马车完全没有什么感觉,想来今天是我第一次坐秦代马车,心里感觉很异样。

马车木质的车轮即没有轮胎也没有垫蒲草,一路行来很是颠簸艰辛,翘眼往上看,这和平常电视中看到的马车略有些不同:封闭式的车舆,车盖低矮巨大,完全遮住我坐的位置,靠着的背后并没有车门,只开了个小窗子,但也用篷布挡住了,看不清车厢中的状况,这种车,曾经在参观秦始皇兵马俑时看到过类似的,造型异常的独特优美。

这是秦汉时期的马车,没错。只是不知道到底到了秦汉时期的那个阶段?

我疑惑,但也不好去问,只得百无聊赖的看着四周飞驰而过的景色,想着自己此行的目的,便转头问道:“壮士,咸阳城怎么走?我们现在离咸阳有多远?”

“……”

一……二 ……三……。

沉默……。

大汉挥动手中的马鞭,马踏在驰道上,发出巨大的响声,奔跑的速度愈加的快了。

他有什么事这么赶?我也只是奇怪了一会,便很快被眼前的古代景象夺去了注意力。

马车经过的地方,崇山峻岭,两边是高耸入云的峭壁,根本就看不到村庄,即使有也只是零星的点缀在山野之中,两边葱绿团重的古木倒是挡去了森森的暑气,不甚清晰的虎啸猿鸣从两侧深山传来,让人有些悚然。往旁边看则是落差巨大的山涧,猛烈的水流声让人生畏。

他们现在在驰道上。驰道,在秦国著名的有九条,所能想起来的驰道最著名的当属秦咸阳到北方九原郡的秦直道,那一条道,这时候应该还未开始修吧。还有一条便是那通往东方的驰道,传说张良刺杀秦始皇便是在这条驰道的博浪沙处,再有的就是那通往川蜀的栈道了,这栈道便有那后来的火烧栈道。

想到自己现在就处在历史中的那几条大名鼎鼎的几条驰道之中,我的血液快要沸腾,虽说在现代的时候目睹过那秦直道的残迹和后人立的那石碑,当时也是很震撼的,但总觉的欠缺点历史的说服力,毕竟是隔了两千多年的时光。

现在好了,历史遗物真正的在眼前出现,一看这宽阔平坦的驰道,怎么不叫人兴奋。

加快点脚步,搞不好还能现场远远的参观一下秦始皇兵马俑的制造过程,那让史学界迷惑不已的秦俑上脱落的色彩。还有让后世遐想不已的阿房宫,再去市井打听一下到底秦始皇为什么不立皇后;见识一下秦始皇时代那些如雷贯耳的人物。

这一切的一切真是太让人神往了。当然也不能忘了此行的目的,偷入秦咸阳宫,拓印《帝业书》。从史籍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这本上古圣书被嬴政在统一战争中获得,现在不出意料,应该就在秦始皇的咸阳宫中。

正当我想的出神,突然马车顿了一下。我回神,才发现是到了一处关邑前,仰头,上前是用秦篆写着的大大的“武关”两字。

武关,秦时关隘,和函谷关,萧关,大散关并称“秦之四塞”。城墙用土筑,略成方形,上面缠上了一些藤蔓,在周边山林的大树间倒显得幽静静谧。武关东西各开一门,以砖石包砌卷洞,它是此后的三秦要塞,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建关,当时名叫“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关城建立在峡谷间一座较为平坦的高地上,北依高峻的少习山,南濒险要。关西地势较为平坦,唯出关东行,延山腰盘曲而过,崖高谷深,狭窄难行,因此武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更是通往秦咸阳的必经之地。看来他们现在是去咸阳无疑了。

过了关,马车又行进了大约半天的时间,中间竟是些高崖深谷,在那么高的山林之上,上不通天,下不着地,森木只容一辆马车的驰道间,唯有一辆马车绝尘而去!没有休息的时间,长时间的颠簸下,我的屁股都有些僵了。

终于在大约两个时辰之后,随着马车木轮的转动,山地不断的从眼前飞逝,视野越来越宽阔,远处依稀可见宽广的平原,万顷的良田。午时左右到了一处宽阔的交叉路口,大汉一拉缰绳将马车停了下来。

马车因着惯性再往前行进了一点,慢慢的停了下来。大汉头也不转道:“好了,咸阳到了,下去吧”

咸阳到了??!我环顾了一下周围,四周是一大片戈壁,看来是出山不久,人烟是渐渐多起来了,但也没看到那个恢弘不已的咸阳城墙啊,我斜过眼看着大汉,心里嘀咕,这大叔不会诓我吧。

“你这是什么眼神”

大汉挥了挥拳头,愤然道:“长得不男不女的,娘的,还敢拿这种眼神看我,下去”。

我慢吞吞的下车,那速度看着大汉只想一拳招呼过来。

突然


状态提示:6英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