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五日,秦桧在登州做了短暂的停留后,乘船在复州的都里城渡口下了船。
在渡口迎接他的是都里的知县,以及复州过来的知州,辽东军中也派了参军过来迎接。
秦桧抵达辽东引起了多方的注意,毕竟是朝廷宰执,来这里也必然是代表皇帝行事。
由于宋金停战,双方贸易全面打开,都里城不仅仅进入了和平期,更是进入了它的黄家发展时期。
和平意味着风险减少,这是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再加上都里城位于勃海之畔,与登州隔海相望,是中原进入辽东半岛的毕竟之地。
短短半年的和平期,就已经吸引了一大批商人到这里。
秦桧刚走登陆不久,就看到前方正在重新修建城墙。
他好奇地问知县刘叔铭:“都里城的城墙倒塌了吗?”
“不是的,秦相公,都里城的城墙还在,不过原来的城太小,已经容不下那么多人,现在正在扩建外城。”
“原来如此。”秦桧不由得讶然,没想到小小的都里城现在已经开始扩建了。
他记得当初朝廷进军辽东,在此修建都里城,是为了给军队囤积粮食,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作用了。
所谓的经商,更是无从谈起。
那些年辽东战争不断,惨烈程度丝毫不亚于河北,别说正常商人,就算是朝廷指派的那些特定商人,来这里也是心惊胆颤。
都里城除了军队以外,人口也就一直在两万左右,和中原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城没有区别。
倒是现在,有些不太一样。
至少可以看见连成片的商船,在湛蓝的天幕下,整齐地排列在渡口岸边。
原来布满礁石的岸边,被人工削平,垫上了许多碎石,又用黏土铺上、填平。
商船在渡口停留后,一箱箱货物运载下来,可以很方便地搬运上车,然后运到城内。
这些都是发生在这半年的时间。
只要没有战争,只要朝廷不折腾,民间是有充足的精力去建造的。
等走到正在兴建的外城,秦桧还看到许多人正在搬运木头、石块,车上堆着一堆堆泥土,人们挑着海水,进入里面。
“秦相公小心,那边是在修建塌房,现在货物日渐增多,这都里城临海,平时海风大,商旅们急切需要囤货的地方,所以下官现在组织人在着力营建此处。”
秦桧点了点头,说道:“你做的很对,现在和平是大势所趋,打通辽东和中原的商贸,
也是陛下跟朝堂诸公一致认可的,若是做得好,你以后前途无量。”
刘叔铭立刻心领神会地说道:“下官才疏学浅,幸得秦相公前来指点,才有这番景象,还望秦相公不吝惜继续指点下官。”
“你又在谦虚了,这些分明是你的政绩。”秦桧笑得很和蔼,像一个平易近人的邻家大叔,“你放心,你有政绩,朝廷不会亏待你的。”
“多谢秦相公。”
众人进了内城,秦桧走到一家粮铺,官员们也跟着走了进去。
那店里的老板一看来了这么多官,有些害怕,连忙过来:“小人参见各位官人,官人有什么需要小人效劳的?”
刘叔铭正要介绍秦桧,被秦桧阻拦,秦桧问道:“这大米多少钱一斤?”
“回官人的话,这大米3文钱一斤。”
秦桧满意地点了点头,看来辽东的粮价和开封一样了。
3文钱一斤,也就是360文一石。
靖康元年,东京城的粮价到了5000文一石。
这些年,朝廷一直在农改,同时从海外运输粮食进入中原,粮价自然是一直下滑。
听说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京东、京西、河北、河东、京畿、江淮、两浙、两广都大丰收,官方公布的粮价是80文每石,比现在还便宜。
不过那未必是什么好事。
谷贱伤农。
赵宁是在原来的提举常平司基础上,搭建起了粮储司的,目的就是为了更精细化地从民间回购和释放粮食,确保粮价不高,但也不能太低。
秦桧没有久待,而是又去了一家布店。
他问老板:“绢帛多少钱一匹?”
“回官人的话,绢帛一匹要600文,您需要多少呢?”
“我只是问问,打扰了。”
秦桧带着人出来后,对刘叔铭说道:“都里城的物价竟然与京师一般无二了?”
刘叔铭说道:“停战后,军队需要的粮食少了,路途消耗也变少,江南更多商人也都愿意运粮食过来,有利可图。”
“绢帛呢?”
“绢帛的供给量更是出乎下官的意料,江南商人一船又一船的往这边送绢帛,一些是打算卖给金人的。”刘叔铭如实说道。
“绢帛价格为什么降了这么多?”
要知道,丝绸这类物品,以前可是一贯一匹起步的,现在只卖600文了。
刘叔铭说道:“朝廷前些年在江东地区的改稻为桑政策有了效果,丝绸布匹的价格从今年开始,明显下降。”
秦桧自然知道改稻为桑有效果,但没想到效果都延伸到都里城了。
看来江南地区正在诞生一大批富豪啊!
想到这里,秦桧对钱喻清的警惕心更重了。
中午的时候,刘叔铭摆下宴席,为秦桧接风洗尘。
各路官员纷纷向秦桧敬酒,气氛其乐融融。
酒过三巡后,秦桧在都里城一座最繁华的宅院安顿下来。
午休结束后,下面的人才说道:“秦相公,外面有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