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朱熹的问题,把赵淳问沉默了。
赵淳脸上浮现出一丝疑惑和不解。
众人都看出来,五皇子可能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
不过对五皇子的印象,却大大改观。
五皇子看起来文文弱弱,平时很少说话,却没想到那颗小小的脑袋里,居然装了这么多知识。
他说话也很温和,就像流水一样慢慢道来,不急不躁。
而且他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很朴实,没有任何故弄玄虚,从日常出发,去思考。
这是一个为人真诚而坦率的皇子。
朱熹见赵淳回答不上来,多多少少有些失望。
他从赵淳的辩论中,其实是得到了启发的。
朱熹其实非常很看重人间的善恶之别。
既然赵淳以另一种论述道出了他对道和器的观点,朱熹很希望听听他对善恶的阐述。
但看样子,这位皇子恐怕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了。
“这还不简单,善恶都是凭我们自身评断,必然不是事实。”高俅立刻出来打圆场,维护五皇子的颜面,“我觉得五皇子说的太对了,今日听完后,如同醍醐灌顶!”
周围也有少部分人开始应和。
但是大多数人却沉默无声。
因为如果善恶真的是主观的,那世间岂不是没有衡量恶人的标准了?
这样天下就会大乱!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问题,想一想就令人毛骨悚然。
“好!今日之辩论,很精彩,按照淳哥儿的说法,朱熹的气论和天理说,并没有被证实是错的,但却是主观臆测的。”
上面的赵官家终于说话了。
众人的心思这才集中起来。
却见赵官家从龙椅上站起来,一步步走下来。
“朱元晦,你觉得呢?”赵宁走到朱熹面前问道。
“关于主观臆断和事实之辩,小民认为五皇子说的有理。”
“好,既然你认为他说的有理,关于善恶的问题,我来回答你。”
赵宁用的是我,而非朕,可见他不想以皇帝的身份参与到这一次的辩论中。
朱熹道:“还请陛下指点一二。”
诸位大臣也都竖起了耳朵,想听听赵官家对善恶的看法。
这里的善恶,显然已经不是平常人所说的善恶。
赵官家接下来说的话,必然是建立在刚才朱熹和赵淳论道的基础上了。
赵宁突然问道:“一个人杀了人,他是不是恶?”
没想到赵官家一上来就问如此直白简单的问题。
作为陛下最忠心的臣子,要让陛下知道自己的存在,那只能抢答咯!
第一个抢答的就是莫俦,他说道:“当然是恶,杀人偿命,自古便是天理!”
但孙傅却说道:“若是有人现在要杀你,但没有得逞,反而被你杀了呢,这也是恶吗?”
孙傅的话,无疑让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但赵宁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又说道:“恶该不该罚?”
这下所有人都犹豫起来,但是虞允文出列说道:“若是恶,自然该罚!”
“为何?”赵官家又问道。
为何?
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胡铨说道:“一旦恶行不被惩罚,就会有更多人作恶,因为他人作恶,若你不做恶,就会面临威胁。”
对胡铨的说法,众人深以为然。
赵宁说道:“如此说来,恶与善,并非仅仅是个人,而是关乎群体?”
大臣们神色一动,忽然知晓赵官家要说什么了。
赵宁又问道:“如果一个人因为贪慕朋友的家产和娇妻,杀了这个对他很好的朋友,这个人是不是恶?”
“必然是恶!”朱熹说道。
“那如果一个人联合朋友之妻,想要杀掉对自己很好的朋友,被朋友发现后,危急关头被朋友反杀,这位朋友是不是恶?”
“自然不是恶!”
“为何?”
“如果将这位朋友的行为定义为恶,便要惩罚他,若是惩罚了他,那以后朋友之间岂不是可以随意加害?”朱熹如实回答道,“若是如此,这世道依然会崩坏。”
赵宁点了点头,又问道:“如果一个人在街头无缘无故辱骂路人,他是不是恶?”
“是恶,不过是小恶。”
“小恶与大恶有何区别?”
高俅答道:“小恶止于言语,大恶在于行为。”
赵宁又说道:“那何以制小恶?”
“以德规范小恶。”高俅又说道。
赵官家又问道:“为何?”
朱熹道:“若小恶以法严惩,则人人都会违法,如此,法不成法。”
这正是罗从彦的思想,不要因为小过就严惩,因为每个人都会犯错,不要因为大恶而姑息,若是姑息,就会使规则崩坏。
“如此说来,无论是小恶,还是大恶,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亦与群体有关?”
众人面面相觑。
赵宁又问道:“那善呢,为何一个人要行善?”
见高俅都抢答了好几次了,王宗濋立刻说道:“扬善是利他,更是利己。”
“何解?”
王宗濋又说道:“一个人行善,不与人为恶,是保护自己,避免自己身处险恶之境。”
“如此说来,善也并非仅仅是个人行为,也与群体有关?”
“陛下说的是。”
“那按照诸位刚才的回答,善与恶,都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都与群体有关,是吗?”
说到这句话的时候,赵宁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