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队形整齐地朝西夏大军推进过去。
数万人同时移动起来,无数脚步声,震得地面砰砰作响。
阵阵风浪从黄河北岸滚滚而来,吹得旌旗猎猎作响。
将士们拔出刀,手持盾牌,身披轻甲,行动迅捷。
秦军好斗、彪悍且耐苦战,自古便是如此。
以往的大宋朝,最强悍的就是西北禁军。
他们作战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流血。
许多地方都是出了名的寡妇村,男子活不过三十。
要不然,怎么会打得全民皆兵的西夏差点灭国了呢?
虽说这样数万人的宋军,无法做到统一调度统一协调,但别忘了,军队还有一个宝贵的品质:勇敢!
此时的宋军,士气正在慢慢攀升。
随之,与阿土罕的西夏大军距离快速拉近。
“这些该死的宋狗,敢耍老子!”阿土罕大骂一声,随后下命令,“出击!”
西夏大军进攻的号角声也响起来了。
李良辅顿时气得暴跳如雷:“谁让那个蠢货出击的!快!全军往前推进,左右翼骑兵展开!”
上午,派阿土罕去招降给了他一万人,也就是说李良辅带过来的三万人是被分成了两部分。
在主力军未动的情况下,派过去招降的前头部队却擅自行动,一种失控的感觉席卷了李良辅。
两军对阵,是讲究战术的。
例如前锋部队一般派的都是最勇的那一批人。
冷兵器时代士气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前锋队的战果,对整个战局都非常重要。
如果前锋被压制,甚至战损率快速攀升,就容易造成军心震动,大军崩溃的局面。
一旦前锋大军崩溃,布下的整个军阵就会被溃败的人冲击混乱。
军阵是团体配合的产物,打仗打的是凝聚力。
所以两军交战,军阵又尤为重要。
这玩意儿一旦被破坏,就容易出破绽,给敌人有机可乘。
例如金军打辽军,很经典的战术中,大多是拐子马持续来回冲锋,将辽军军阵冲散。
冷兵器时代,被冲散的军队,就几乎没有战斗力了。
然后步兵精锐压上去,开始碾压、全面歼灭敌人有生力量,防止溃败的敌人逃走后再集结。
当年李良辅支援辽国,面对金军,就被完颜娄室的骑兵来回冲锋。
他对军阵的溃败有不可磨灭的阴影。
此时阿土罕擅自行动,无疑是直接在他心口上扎了一刀。
阿土罕的西夏前军并非精锐,但他急于表现。
双方距离快速拉近,已经缩进数百米。
宋军弩弓手开始发射弩箭。
满天弩箭仿佛一大片拔地而起的黑云,划出弧度,朝西夏前锋军压去。
西夏人的披甲率可没有金人那么多高。
弩箭压下来,前方的西夏前锋队立刻坍塌了一片。
宋军方向传来呼喊声:“大宋万岁!大宋万岁!”
声震如雷,与冲锋号角一起在天地之间回荡。
即便二十里之外的兰州城也隐约能听见。
“是援兵!”正在清点士兵的何遇听闻后,大声喊了出来。
兰州城内数千守军已经全部听到南边传来的声音。
全城为之一振!
此时,继续在兰州城外围困兰州的西夏四万大军也听到了。
西夏的将军们目光不约而同投向了南面。
从山麓出来后,快速迂回的李彦仙部,也听到了那声音。
刘鹤只感觉体内鲜血滚烫起来,风吹得他头盔上的红缨飞舞,他兴奋又着急的说道:“李知州,战争开始了!”
战争开始了。
宋军三万五千人,加上兰州城内的八千,一共四万三。
西夏总兵力六万五千。
双方在兰州城外展开了正面对决。
宋军的弩箭一波后,紧接着开始第二波。
这是西北禁军对付西夏人最常用的手段。
在过去的时代,西军中有七成是弩弓手,专门在山地之间打击西夏人。
所以西军又被称为山地战精锐部队。
不过,自从长安会战后,西北开始改变一些战术。
为什么靖康元年西军被调到河北、河东支援,被金军一打就崩溃?
高层瞎指挥是很重要的一点。
但是,西军的配置也不适合与金军作战。
金军披甲率太高,而且机动性太强,普通的弩弓根本对付不了。
除非是神臂弩,可神臂弩开弓必须用脚踩,这样士兵开弩弓的速度大大减缓,对士兵手臂要求也极高。
弩弓战术在山地多的地方打西夏人被证明好用,但在平原一带打金人,就没用了。
所以长安会战后,宋军降低弩弓手的占比,开始大力训练披甲的精锐步兵和机动性强的骑兵。
当然,也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弩弓手,就是为了对付西夏人。
每一波弩箭落下,便有数十名西夏士兵倒地。
有的甚至被射穿,钉在地上。
西夏大军的浪潮中,出现局部的坍塌。
但西夏人作战也极其彪悍,冲锋队并没有因此而崩溃,反倒是一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疯狂起来。
在宋军前锋军逼近西夏大军的时候,弩弓手停止了射击,他们快速列阵,形成自我防御的堡垒,即便前锋军被西夏军打穿,他们也可以自我防御和继续消灭敌人。
不过,因为缺乏大规模专门的指挥部,所以宋军之间的整体配合显得很僵硬,甚至也出现了左右两翼推进的拉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