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始终站在士兵的前面
自5月14日进驻地震灾区以来,俺们团长走跑带着风,说话急匆匆。在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过程中,虽然变得很黑很清瘦,但从精神上看仍然是一员猛将。以至于,很多时候我快顶不住的时候看见团长那永不知疲倦的精气神,就相当惭愧。
猛将出山,不同凡响!抗震救灾的70多个日日夜夜里,团长带领着咱们全体官兵转战北川、安县等5个战场。关键时刻,始终冲在最前面,不惧山石滑坡泥石流的袭扰,冒着生命危险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抢险硬仗。
作为一团之长的他时刻冲锋在前,面对穷凶极恶的大自然灾害敢于亮剑,并激励着我们广大官兵们奋勇争先、战无不胜,危险关头挺身而出。。
抢通生命通道:他站在挖掘机前,为操作手精确定位。
5月15日凌晨3点40分,团长带领着我们300多名全体人员携带着数十台大型机械准时到达北川城外。当时,由于道路不通,数万救援人员和大量救援的机械装备被阻隔在距离北川县城3.5公里外的任家坪收费站。
作为第一支到达北川灾区的工兵部队,团长和我们就与抢通‘3.5公里的生命通道’这场硬仗狭路相逢照面上了。
然而,抢通这条路的难度系数实在是太大了。这段被当地老乡们称为‘三道弯’的‘s’形盘山公路悬在县城边的山坡上,一面是峭壁,一面是深谷,受损的路段有的高高隆起,有的深深塌陷,到处是滚落的巨石和泥沙。在我们部队到达这里之前,曾多家路桥公司和地方交通部门反复尝试清道,但都无功而返,并断言要打通这条路至少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站在山腰上俯瞰北川这座山城,看到一群群救援者抬着担架艰难的攀爬荆棘丛生的山坡向外运送幸存者,异常缓慢而步幅维艰的行动。这个速度,重伤员就算是抬出了也不行了,此刻他的心里头比任何人都心急如焚。
救灾就是救命,顾不上饥肠辘辘的团长,立即带领着几名技术骨干,攀爬乱石,勘查路线。经过大半个小时的勘察回来,凭着平时积累的多年国防阵地建设经验,团长当即向抗震救灾指挥部立下军令状:“保证24小时内抢通道路!”
敢拍这样的胸脯,团长是胸有成竹。
上午8时许,团长迅速将我们150多名人员分别编成观察测量、工程机械、安全防范等6个作业队,投入十几台先进工程装备,实施分组作业。
在余震不断、危石累叠的道路上,错动一块石头都有可能引发更大的滑坡,造成机毁人亡,百十号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就在此时此刻,团长果断的迈出几个大步,毅然的站到首台挖掘机铲斗前,指挥着操作手杨靖宇、罗正学、阮连军驾驶着施工机械一米米的向前推进。
上午10时左右,挖掘机扒开一个大乱石堆,一块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巨石露出狰狞的面孔。它与其它石头犬牙交错的支撑在一起,想要移动大石头肯定是无能无力,采取爆破的方式又会危及沿路救援者的安全,同时也会造成新的坍塌和工程量。
“这个“马蜂窝”不能捅!”团长紧急叫停了施工。
迂回绕道,经过左右权衡和缜密的思考,团长决定不与‘强敌’硬碰硬,在巨石旁令另起路基绕道而行。
筑新路基需要大量的土方,而且还要经得起余震和车辆辗轧考验,从异地取土显然来不及。看着满山遍野的石头,团长顿时眼前一亮,想出一个‘裁’石筑路的妙招。
机械穿梭中,团长站在碎石堆中那毅然的身影,用手指着挖掘机颤抖伸向一处处精准的点位,指挥着操作手先在即将筑路的斜坡上挖出一个个大坑,再将巨石周围的石头一块块‘裁’进坑里。作业中,几次余震使山坡塌方、道路下陷不断,每当这时我们都为团长捏一把汗,然,他的身躯始终是在原地丝毫不被撼动。
晚20点左右,在团长的精心指挥下,这个被视为插在通道的‘门栓’终于被抽开了。生命通道仅用12小时全线贯通。
堰塞湖抢险:他带着我们背运近百吨物资,挑走万余方碎石。
作为专业部队的高效救援行动,让灾区人民对我们部队的战斗力刮目相看。6月4日,抗震指挥部又将‘老鹰山堰塞湖排险突击队’的队旗授予我们团长。
老鹰山堰塞湖地处峡谷间,从坝顶到山下有100多米的高度,由巨石堆砌而成大坝坡最大处高于80度,山高谷深,作业面狭窄,机械装备上不去,更别说展开施工。整天滑坡不断,已被震酥的山体随时可能出现新的崩塌。
更为糟糕的是,由于降雨,湖面每天以50厘米的速度递增,而水面距离堰塞湖顶不到10米!
悬在灾区群众头顶上的堰塞湖,随时都有可能溃堤决坝。时间紧迫,就在部队计划操纵重型机械开挖泄洪槽时,有一个情况令大家伙心头一紧:指挥调集米27运输吊装大型机械到坝顶,却因为峡谷太窄无法下降而返航。
时间就是生命,没有办法想办法。最后只能凭借我们肩扛背挑,将包括内燃凿岩机、火工品、发电机组及生活设施等在内的近百吨物资器材,完全靠人工运上坝顶。
“没有大型机械装备,我们就打一场赤身肉搏战!”简短的战前动员之后,身为一团之长的他亲自担任突击队长,背起几十公斤的物资,领头爬上了危机四伏的‘乱石阵’。
开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