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达怒气勃发的说道:“当年左领军将军、越州都督阚棱被李孝恭所杀,某也曾经为他可惜过,今日观阚老为人,某才发现阚家人也不过如此,怪不得被李孝恭玩弄于鼓掌之中,不仅家财被夺,连命都丢了。”
孙达这话一说完,就后悔了,因为他想起来自己的旁边还站着一个人。
果然不等阚陵发怒,单云英脸色不善的说道:“你的话有些过分了,我们江淮军虽然已经成为过眼云烟,但是也绝不会仰人鼻息。孙将军请回吧!”
单云英之所以发怒是因为孙达这话有一种指桑骂槐的感觉。
当年杜伏威在隋末天下大乱之时同辅公佑看准时机一举起兵,威震江淮,也是一方诸侯。
谁知在武德二年九月杜伏威宣布归降唐朝,受封为淮南安抚大使,后来又逐步升官到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楚王,最后在武德三年升级为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吴王,赐姓李。
当然,这种归降只是名义上的,李渊此时不可能来干涉杜伏威的事务,所以杜伏威仍然是一家独立势力。
杜伏威虽然归降了李唐,但是当时李唐的势力还远未达到一统天下之势,比杜伏威自己也强不了多少,其老巢太原正被刘武周猛攻,河北窦建德、河南王世充也正在蚕食唐朝的地盘,别说统一,连李渊自己的生死都还是未知之数。
杜伏威居然在此时降唐,应该说实在是眼光独到。不过由此可见,杜伏威此人并无天下大志,其起义只是形式所迫,所图的和翟让一样,在乱世中保全一方而已。
果然在杜伏威归降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李唐先后消灭王世充、李子通、窦建德等割据势力,基本上趋于一统天下之势。
此时杜伏威已经尽握江淮之地,武德五年,李世民率部平定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徐元朗,徐元朗的地盘与杜伏威接壤,李世民借攻击徐圆朗之机,陈兵杜伏威境上耀武扬威。
当此之时,隋末蜂起的各路反王大多已经烟消云散,梁师都、高开道、徐圆朗之辈或僻处边疆,或灭亡在即,唯一还能对李唐构成威胁的就是杜伏威了。
杜伏威自然明白李世民的用意,心中十分不安,担心成为李唐下一个进攻目标。
为免嫌疑,杜伏威索性上书李渊,请求入朝。李渊收到报告后自然高兴,批准杜伏威入朝,于是杜将江淮军交给义子王雄诞,自己带了少数亲信(其中就包括他的义子江淮军第一猛将阚棱)于当年七月到长安朝见李渊。
杜伏威的主动献忠心让李渊很是满意,同时也是为了在天下人面前做个样子,李渊加封杜为太子太保,位在齐王元吉之上(那应该就是仅次于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三人,为大唐第四号人物)。
谁知道杜伏威走后不久辅公佑不甘心蛰伏,杀王雄诞,尽收江淮之兵,起兵造反。
武德七年春,唐军以赵郡王李孝恭为帅,李靖、李世绩、阚棱为将对辅公祏发起总攻。
阚棱在江淮军中以勇武著称,平时负责军纪,有违反者无论亲疏一律法办,因此在江淮军内威望极高。两军对垒时,阚棱直接冲过去,摘掉头盔向对方大喝,“汝不识我邪?何敢来战!”江淮军军心散乱,甚至有就此投降的,这一段应该可以媲美三国演义里张飞在当阳桥的表现了,颇有一些薛仁贵脱帽退万敌的风采。
唐军兵强将勇,众志成城,辅公祏连吃败仗,终于在武德七年三月投降,随后被处以死刑。
辅公祏不甘心一个人上路,于是向唐军主帅李孝恭揭发杜伏威才是谋反主谋,假称有密令为证,就是这回来的阚棱也是谋反中人,相信如果不是王雄涎已死,连王雄涎也会列如同谋名单。
正好此前李孝恭在没收反贼家产时把顺手把杜伏威和阚棱的私产一并没收了(不知道是故意还是弄错),阚棱刚为此和李孝恭吵了一架,李孝恭趁此良机,就以谋反罪将阚棱处死,可怜阚棱被捕前还以为自己破辅公祏有功等着lùn_gōng行赏呢。
阚棱是江淮军最后一员大将,随着他的死亡,江淮军从此烟消云散。李孝恭随即禀报李渊,说发现杜伏威才是谋反的幕后主谋,人证物证俱全,于是李渊动手剥夺了杜伏威的官职爵位,抄了杜伏威的家,杜伏威也于武德七年暴卒于长安,死因不明,由于当时单云英等都在历阳统军所以幸免于难。
为了以绝后患,李渊而后命李勋率大军,前往历阳,施行武力招降。
杜伏威的噩耗传来,全军举哀,单云英悲痛欲绝,发誓与唐军势不两立。她策励将士,严阵以待,准备和唐军绝一死战。
不一时,唐军兵临城下,传出圣旨,要单云英速速归降。单云英勃然大怒,撕碎圣旨,立斩来使。
李勋见诱降不成,遂下令屠城。单云英身先士卒,奋勇抵抗,使唐军遭到重创。但是,此时的唐军携一统天下的大势而来,势不可挡,岂是一个区区历阳城能抵挡的?单云英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放弃城池,退守梁山。
唐军紧追不舍,将梁山围之数重。单云英临危不惧,背水而战,但是,由于兵力悬殊,叛徒内应,惨遭失败。
单云英驻足西梁山岭,五内俱焚。唐军峰拥而上,一片喊杀之声,在唐军来到近前之时,单云英一咬银牙,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长江……
单云英跳水以后,随水流到太阳河口南边江滩上,被乡人发现,而后正好遇到阚陵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