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网络游戏>军火帝国>第一九五章 缅北

美国喜欢用1命名自己的制式武器,比如1半自动步枪,1式75毫米榴弹炮,1式155毫米加农炮,又或者1式240毫米榴弹炮等。你如果以为美式1火炮,就是指75毫米榴弹炮那就大错特错了。

美式的1火炮,除了155毫米口径,240毫米口径,还有数量庞大的105毫米口径。至于1式75毫米榴弹炮,多在太平洋战区使用,反而远不如105毫米榴弹炮更为普及到美军步兵师中。

驻印军曾经提出希望获得105毫米榴弹炮,但是美国人自己都不够用,哪里有的多,只好一股脑塞了数十门75毫米榴弹炮过来。

实际上这款榴弹炮,除了机动灵活,适合山地作战的特点外,其他性能十分平庸,以至于美军自己也没有大批装备。

美军1式75毫米榴弹炮,是一种组合式火炮,可以迅速拆成几个部分便于炮兵携行,全炮重653公斤,最大射程9000米,射速为5发每分钟,炮组成员6人。

北方军自己也不重视,毕竟射程达5700米的120毫米p38重型迫击炮,全重也不过285千克,都已经列装到了营一级,而直接配发到排一级的80毫米34型迫击炮,全重不过57千克,也有2400米的射程,两者相结合的作战效力已经满足步兵营的需要了。

但是在缺乏105毫米口径火炮的情况下,北方军的驻印军勉为其难的接受了1式75毫米榴弹炮。

印缅边界东侧新平洋外围,近百门1式75毫米榴弹炮分成几个炮群,杀气腾腾指向远方,等待指挥部的命令。

很快,多部电话同时响起。

各炮兵群指挥官飞快地抓起电话,简单地复述了一遍指挥部命令后,来不及挂掉电话,转过身来对早已望眼欲穿的炮手们大喊,“开炮。”

嘭地一声,第一门火炮开火了,随后是无数声的榴弹炮在射击。

十五里外的新平洋顿时陷入一片火海之中,驻守新平洋的是第十八师团的一个步兵大队,只有几门步兵炮和反坦克炮,在炮战中都使不上劲,自然惨重。

民国三十二年初,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驻印军开始入缅反攻。

斥候部队已经和日军发生过遭遇战了,所幸后续步兵营跟了上去,居然成功地击退了日军一个步兵大队的进攻。前哨战的意外胜利,让驻印军高层顿时心中一阵狂喜,开始重新评估己方的战斗力,是不是原来的估计有些偏低了。

对手可不是战力低下的第四等,或第五等师团,而是从东北一直打到新加坡,甚至还攻进南京臭名昭著的第十八师团。

按照以往的经验,包括第十八师团在内的日军常备师团,其一个步兵大队的战斗力,几乎相当于关内中国军队的一个师。即使是北方军精锐的野战部队,也不敢轻易派出一个步兵营进攻日军常备师团的一个步兵大队。

步兵营以下级别交战,北方军也不敢妄言一定获胜。但是到了步兵师以上级别的战役规模作战中,北方军拥有大量的火炮、坦克、飞机支援,战力对比才明显占优。日军从来不缺野蛮死战的士兵,缺的是足够的重型装备。

半个小时后,驻印军两个步兵营分兵两路发起了进攻,重型迫击炮和34型迫击炮几乎主宰了整个战场,被炮火准备炸得晕头转向的日军被迫选择撤退。等到后方北方军的攻击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赶来参战时,日军残部早已窜入茂密的丛林。

反攻缅甸的桥头堡不出意外地被占了下来。

为了首战胜利,驻印军做了最充分的准备,不仅集中了三个步兵师的1式75毫米榴弹炮,还动用了除了坦克之外的所有重型装备,就连飞机都用上去了,再打不下了就真的说不过去了。

老鹰搏兔亦要全力呀。

驻印军全力反攻,驻守缅甸的日军立即大惊失色,以缅北重镇密支那为基地的第十八师团马上收缩兵力,一边请求南方军总部派兵增援,一边主力北上胡康河谷进行决战。

原本防守密支那重镇的日军部队,还有第五十六师团,但是防守的主力第十八师团誓要北上决战,南方军总部担心守卫力量不足,就急忙调集第五十三师团,组建了第三十三军,统筹缅北战事。

但是此时北上的日军第十八师团,无法得到南方军有力的空中力量支援,面对铺天盖地的迫击炮火力和难以盯防的空袭作战,亦感到十分吃力,接连在数处墟模战斗中吃亏,被迫将新到的第五十三师团一同拉上北上胡康河谷地区决战。

驻守密支那的日军再次削弱,除了第五十六师团,还有第十八师团的一个步兵联队。

而在东北战场,葫芦岛大本营已明确了先攻辽东半岛的计划。无他,只是因美国人提出要想给兰芳共和国复国,就需要北方军自己去攻占西婆罗洲地区,以避免美国人在荷兰人那里的尴尬。

北方军大本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这本来就是胡乱放出来的一个鱼饵而已,原本是用来钓其他大鱼的,谁成想后来局势的发展硬逼得北方军只好蒙着头上了。

攻占西婆罗洲简单,只要驻印军攻克缅甸南方或者泰国南部以后,直接用运输机空运过去傻好了,反正那一带也不是日本人防守的重点,兵力并不多。

关键是后续的补给和巩固,没有海军的参与是万万不行的。

北方军仅有的十几艘驱逐舰,都缩在辽东湾里,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日军死死封锁住了。要想靠着十几艘黑灯瞎火才能出动的潜艇,南下到


状态提示:第一九五章 缅北--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