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民国大军阀>第三百二十五章 日军大撤退

日本天皇和政府官员、军部等人商量了一整天,最终决定,日本举国征兵,先组建50个师团,同时国内的师团先调集五个去满洲,朝鲜的6个师团只能抽调一个过去,这个时候棒子难免会闹事

另一方面命令梅津美治郎严守死防,寻找战机,歼灭敌人,日本国内的军队虽然是退役士兵,但是在这么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再能作战,所以梅津美治郎要在东北坚守一个月以上,当然中途还会有几个常备师团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往,这倒稍稍安慰了梅津美治郎的心

在昨天和今天的作战当中鬼子有损失了数万人,秦国的炮火和炸弹实在太猛了,一有动静又是轰又是炸的,炮兵还好对付,可是秦国的空军就像苍蝇一样在天上,密密麻麻的,日本仅有的炮兵不敢出来,昨天的战斗当中,就吃了秦国空军的大亏

梅津美治郎现在每分每秒对他来说都是煎熬,秦军火力太猛,白天日军基本处于挨揍还不了手的状态,到了晚上想反击也不成,尽管没有飞机,打死你hi秦军的枪械火力也十分的恐怖,在日俄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猪突式冲锋,在秦军强大的火力面前完全没有用

有好几次甚至派出了整个联队的士兵发动自杀式进攻,但是依旧被那强大的火力打了回来,从观察来看秦军的机枪火力一分钟可达到8、9百发,比起日本最好的机枪火力也要强上两三倍

梅津美治郎对于要在东北坚持一个月嗤之以鼻,但是他还是要做,在第二天战斗结束后,他和关东军将领一直商量到晚上三点

最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全面守卫满洲,他决定集中所有的兵力守卫辽宁,长春哈尔滨一线,这样一旦战事无法为即,部队也也以撤到朝鲜

梅津美治郎认为,日军虽然在东北有近五十万武装,但是有20万在北方防御苏俄,可是现在满洲最大的威胁是支那人,要是支那人夺取了满洲,那在北边的20万日军将无路可逃,现在情况这么危急,放弃那些不必要的地方是战略上的胜利

日军一撤走,那秦国就必须派出兵力防守,就算不防日本,也要防苏俄,这样一来秦国至少需要二十万部队防守,那秦军只有三十万人进攻,而日军则有50万人,兵力上占据优势,而且重要的地理位置掌握在日本手中,一个月后日军反攻的时候,百万大军可以辐射满洲的各地,满洲必然又回到日本手中

梅津美治郎想起自己居然这么聪明,不由的暗自得意,虽说秦军在战术上打的很不错,但是战略上太失败了,难道打仗紧紧是几十万人对几十万人,谁的装备好,就是谁赢吗?

梅津美治郎连夜下令他们已经放弃的地区的日军撤退到规定的地方上来,而日本天皇和军部那边他自己会有个交代

梅津美治郎知道要是满洲丢了,他自己也没脸活了,而且要是按照常理去防守,那些一个大队、一个联队的兵力对于几十万的秦军来说,完全就是小菜,与其让他们被秦军消灭,还不如集结起来,集中使用,那样的效果更大

在东北的各地日军收到居然让他们撤退的命令,无比的恼火,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地盘,就这样交给秦军吗,他们不想撤退,但是日本军队等级森严,违抗命令不但自己有事,说不定还会连累家人,因此他们最终只能服从

不过他们并不打算把城池完整的交给秦军,要不是秦军追得紧,他们没时间,要不然肯定要打死劫掠一番,但是现在他们也还是在城里到处放火,连原本依附他们的人家也不放过

一时间那些被日军放弃的地盘,到处都是火光冲天,而日军则带着侨民,搜集了所有的运输工具,连夜撤离到指定的区域

等秦军反应过来已经是10月26日晚上,这还是各地接到村民和各地的市民举报,说他们那里的鬼子连夜撤走,还烧毁了很多房子

因为各地都遇到了这种问题,秦军分析了好久,在看看日军撤退的方向,最终大家一致认为鬼子是想放弃这些地方,不过他们主力没办法追击,现在真在围歼鬼子这而是多万人,因此他们只能派出一个摩托化步兵师和装甲师攻击敌人,尽量杀伤敌人,阻止他们后撤

另外***派来的人派上了用场,他们立即联系他们的地下党组织,组建政权,同时**的邓小平收编那些土匪和东北抗联的人,组织军队维护治安,而秦军则专门对付鬼子

秦军并没有向鬼子希望的那样,派出大量的部队去守卫边境,秦军在上报之后,王九龄慎重的考虑之后,认为这是好机会,苏俄军队要是趁火打劫,那正好让***看清楚苏俄的本来面目,王九龄知道现在中国国内无数人对苏俄抱有幻想,苏俄要是来了,正好揭发苏俄的阴谋和本来面目,全世界的华人一起抵制苏俄,日后怂恿毛泽东夺取资源丰富的北方和地理位置重要的中亚,反正苏俄来与不来,秦国都不怕他,现在的苏俄军队并不似二战后作战经验那么丰富,看看德军在二战初期动不动就俘虏几十万苏俄军队就知道他们的的军队又多么的垃圾了,别人怕他们王九龄可不怕,王九龄还怕他们不来,他们要是敢来,秦军一定迎头痛击他们

要是苏俄不来,那是最好,王九龄自然还是希望他们不要过来,现在对付向苍蝇一样的鬼子才是正经之事,将鬼子赶出亚洲大陆,扶持***掌控中国才是目前的头等大事

不管怎么样,梅津美治郎的算盘算是


状态提示:第三百二十五章 日军大撤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