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任用马艮山这些彻底腐坏的泰河市领导班子也是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的,更何况金达和李天良的自杀还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案子也因为李天良的死亡很多事实无法查清了。

这是一个打击吕纪和金达一方势力的很好机会,邓子峰自然是不想放过这个机会的。他希望通过这件事情能够削弱金达在海川市的影响力。而此消彼长,金达的影响力被削弱,也就等于给了孙守义一个在海川增强威信的机会。

邓子峰在吕纪面前点明金达需要对这次**窝案负责,就是想告诉吕纪这一次金达是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的,也是暗示吕纪,很多人都在盯着金达呢,所以不要妄图想让金达蒙混过关。

但是对吕纪和金达的打击又不能太过了。邓子峰很清楚在省调查组背后是站着孟副省长的,对金达和吕纪打击过了的话,就给了孟副省长渔翁得利的机会了,而对邓子峰来说,相较起吕纪和金达,孟副省长的危险程度实际上是更大的。

邓子峰来东海这段时间,始终是没有真正降服孟副省长的。他发现孟副省长依托东海省根深蒂固的本土势力,其权势地位真是很难撼动。他就算是跟吕纪联手,也是勉强才可以压制住孟副省长的。

而邓子峰和吕纪的联盟也并非是铁板一块,他们三人之间是一种微妙的三足鼎立之势。邓子峰想通过联手吕纪压制孟副省长从而取得对东海省政府决定的控制权,而孟副省长也何尝不想联手吕纪,来维护他在东海省政坛的强势地位呢。

而吕纪却是在他们两者之间不断摇摆的。一方面吕纪不想让孟副省长的本土势力借助他而坐大,本土势力坐大,他和邓子峰这些空降干部就没有了立足的空间了。所以吕纪才会联手邓子峰压制孟副省长。

但另一方面,吕纪对邓子峰这个省长也是心存疑虑的,他并没有忘记他跟邓子峰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的。作为省长,邓子峰随时都可能取代他的。所以他也不想让邓子峰强大到威胁到他的地位的程度。

而邓子峰在背后做的一些小动作也表明,他也是在虎视眈眈的觊觎着省委书记的宝座的,邓子峰的危险程度并不亚于孟副省长。因此吕纪时不时也会在某些事情上支持一下孟副省长的,从而对邓子峰进行压制。

鉴于存在着这种微妙的关系,三个人实际上都是很谨慎的在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深怕自己一着不慎,逼着另外两者结成稳固的联盟来对付他,那他们之间的平衡就算是被打破了,被联手对付的那一方马上就会在东海省政坛上被动了起来,甚至存在着被挤出局的可能。

邓子峰很明白,虽然三人之间他不是官职最小的那一个,但是他却是地位最不稳固的一个。他算是介于老大和老三之间的老二,老大要防备他夺权,他这个老二则要防备老三联手老大夺了他的权利。

常务副省长如果跟省委书记联手,是满可以将他这个省长完全架空的。这是有现成的例子的。北京那起副市长自杀,市委书记被判刑的大案中,很多人都知道市委书记和副市长联手,在北京市呼风唤雨,而北京市的市长却是基本被架空,在这起案件中,民众甚至都记不起来当时的市长是谁。

邓子峰更了解的一点是,吕纪和孟副省长在东海省经营的时间都比他长,孟副省长更是几十年之久。两人在东海省的根基都是比他深厚的。而他这个新任省长到东海省来时间还很短,虽然现在也有不少的官员在围着他转了,但邓子峰很清楚的知道,这些人都是冲着他的权力来的,跟他是利益之结合,是靠不住的。真正到了关键时刻,这些人可能马上就会作鸟兽散的。

这也是为什么邓子峰几次三番的邀请傅华来帮他的主要原因,他需要一个可以完全信赖的人在身边,即使这个人的级别不是很高。但这个人能够帮他及时的了解东海政坛有什么异动,从而可以让他预先做好应对的准备。

而同时邓子峰也在傅华身上发现了傅华长于谋略这一优点,这是一种省长很需要的幕僚品质,邓子峰也相信将傅华引入他的幕僚班子,他也是会受益于傅华这一优秀品质的。

只是遗憾的是,傅华这个人生性疏淡,并不热衷功名,邓子峰几次延揽都被拒绝。这样邓子峰身边到现在也还没有出现一个他可以完全信赖依托的部属,也让他在东海省时时有一种处于不安全状态的感觉。也让他明白他是不能逼吕纪和金达太紧的。他现在还没这个底气。

而邓子峰也清楚他跟孟副省长之间是不存在联合的可能的,他们俩人本就是竞争的关系,孟副省长实际上对他来做这个省长是意见很大的,原本孟副省长是在北京找了很多关系想要做这个省长的。对他这个外省人突然**来,抢了本来是他的省长位置,自然是不会欢迎的,心中巴不得有机会赶走邓子峰呢。

而邓子峰内心中也是想早点想办法扳倒孟副省长的,有这么一个强大的敌人和竞争对手在他卧榻之旁酣睡,那种滋味是很不舒服的。不过没有强有力的把柄,邓子峰想要扳倒孟副省长也是没有可能的。他也想通过傅华查找到孟副省长涉案的一些证据,可惜的是海川那个拦车告状的女人直到现在也没有拿出可以告倒孟副省长的证据。

扳不倒孟副省长,邓子峰知道他跟吕纪、孟副省长三人的缠斗就还得继续,他就还得尽力维护三人之


状态提示:39微妙的平衡--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