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5月15日,在外国人的参与下,烟台正式成立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港口管理机构——烟台海坝工程会。烟台港建港工程的主要设计者是荷兰治港公司的瑞立德,他提出的设计方案是在烟台山以西水域建设东、西防波堤,这一方案很快被海坝工程会所采纳。1915年2月,北京政府和外国驻京公使团批准了瑞立德的设计方案。设计方案一经北京批准,海坝工程会当即开始招工招标,共有四家投标者投标。经过评标,荷兰治港公司以2677000海关两的投标价中标。1915年6月9日,王潜刚与荷兰治港公司代表瑞立德、财务总理贵恩,正式签订工程合同书。
1915年8月2日,烟台商民盼望多年的建港工程终于正式开工了。9月,海坝工程会聘请李开特为总工程师。按合同规定,全部工程工期为4年。这项工程的主体工程结构分东防波堤和西防波堤(含北码头)两项。
东防波堤以乱石为基墩,墩上建筑石墙,墙的下部由大石块按一定序列垒叠;上部由混合石垒成。东防波堤实体全长792.48米,高15.7米,坝面宽7.92米。
西防波堤的底部以沙作墩,低潮线以上部分均由大小乱石筑成。堤面筑有石堞,正中铺设轻便铁路和人行道。堤的南面有一月台,便于装卸货物。西防波堤全长1791.27米,最窄处18米,顶高5.45米。
西防波堤北端建一顺堤重力式码头,是由大石块和混合石筑成,名为北码头。北码头全长183米,宽44.89米。可同时停靠千吨轮两艘。
有鉴于烟台防波堤已经开工,李默涵并不打算做出什么改变。但是对于烟台到潍县的铁路,李默涵却很上心。因为山东的几个有两港口如青岛眼下由日本人控制,威海由英国人控制,烟台是自己眼下唯一能使用的重要港口。因此,公债发行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烟台—潍县铁路债券。
当然了,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日本人在占领青岛之后,早已暗中购买路料,准备修筑龙潍铁路,企图打通从大连—龙口—潍坊—济南的通道,进一步控制山东。
日本的图谋让英国驻烟台领事和烟台商界惶惶不安,纷纷致函政府询问,因为这事关烟台的兴衰和他们的共同利益。外交部指示中国驻日公使陆宗舆:“设法阻止,以维烟台商务为要。”
中日交涉收到一定成效,但日本贼心不死。“二十一条”就是明证。1915年1月。日本公使向袁世凯递交了早已炮制好的“二十一条”。全文共5号21条款。其中第1号的4条款全部要求中国出让青岛和山东权益。第三款就涉及烟潍铁路问题:“中国政府允准,日本国建造由烟台或龙口接连胶济路线之铁路。”
好在袁世凯还不傻,在努力交涉下,涉及烟潍铁路的内容调整为:“中国政府允诺,自行建造由烟台或龙口接连于胶济路线之铁路。如德国抛弃烟潍铁路借款权之时,可向日本国资本家商议借款。”
根据这一条款,李默涵决定由中方出资建造铁路。而且铁路计划分为四段,即烟台——蓬莱、蓬莱——龙口——莱州——潍县、烟台——莱阳——胶州、烟台——威海。李默涵把这个铁路计划称之为“胶东铁路计划”。
修筑铁路的钢轨、枕木、石料眼下山东已经可以自产了,资金又不成问题,唯一欠缺的就是一个优秀的铁路工程师。毫无疑问,这么大的铁路工程一定会聘请洋人工程师,可也少不了中国工程师。这个人就是罗国瑞。
罗国瑞,字岳生,广东惠州博罗人,1872年赴美留学,是我国首批留**童之一。罗国瑞出国时年仅12岁,与詹天佑同龄。1881年总理衙门向光绪帝呈递了“奏请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的奏折,并得到了光绪帝的批准。就这样,首批留**童结束了九年的留学生涯,除了詹天佑和欧阳庚正式从大学毕业之外,其它幼童均没有毕业就被撤回国内。
罗国瑞也是其中之一。他们上岸后马上被送往一所已经关闭10年之久的书院———求知书院。从求知书院出来后,这批留学生全部被送到电报局学习电报专业。1896年,罗国瑞应聘到汉阳铁厂,他因此能够与张之洞、盛宣怀等洋务能臣接触,并展现出自己在铁路专业上的才华。光绪二十五年(1899),盛宣怀负责督办萍醴铁路,该路于1899年9月8日开始设计,设计者是美籍总工程师李治、副工程师马克来和已成为副工程师的罗国瑞。萍醴铁路于1903年8月才竣工通车,但由于该铁路仍没能彻底解决煤矿直达汉口的目的,遂紧接着又启动萍潭铁路的建设,罗国瑞依然是主要设计人员之一。
罗国瑞不仅是朝廷委任的路政大吏,而且是尽职的管理人才。他任津浦铁路南段总办时,就严正抵制了英总工程师的越权要求,揭露了英总工程师放纵其助手,“挟同日妓,舟车避暑”,耽误工期等劣迹,并坚持了我方对所借路款与工程人事安排的自主权。
有着“中西合璧之人格”的罗国瑞缺乏在官场上打滚的圆滑能力。早在1906年就因为与上司不和而辞去浙江铁路总工程司的职位,此事让詹天佑深感遗憾。而在津浦铁路任南段总办时,罗国瑞仍然故我,最后因为和洋人工程师相处不来,被迫离开津浦铁路建设工程。
罗国瑞离开津浦铁路之后,适逢宣统二年(1910)邮传部另有建筑滇桂铁路之议,罗国瑞再次身负重任前往勘测路线。滇桂铁路是罗国瑞参与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