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军事历史>铁血大军阀>245.炮打楚观号

刘家庙失守,北洋军退守大智门一带。党卫军继续沿铁路向大智门猛扑,并以进占洋商跑马场之一股小部队,绕道三义桥,迂回北洋军翼侧。当时步兵第五团团长潘守蒸又不在战地,部队无人统一指挥。北洋军士兵虽然顽强抵抗,与党卫军反复争夺,最后还是因为后援不继,武器落后被党卫军打得落花流水,被迫从大智门后撤。据守歆生路的北洋军,依托坚固房屋,进行顽强抗击,但是依旧抵不过党卫军的钢铁弹雨。

这时候,党卫军的炮兵阵地迁移,来到刘家庙一带,在刘家庙高地架起大炮猛轰北洋军炮兵阵地。由于北洋军的炮兵目标暴露,火炮和人员损失很大。党卫军在优势炮火支援下,不断向前推进,相继攻占了歆生路口及华商跑马场。北洋军分别退守玉带门及歆生路以南街市。此后,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但由于党卫军炮火优势,北洋军节节败退。最终,经过一天的激战,党卫军全部占领汉口。

王占元坐不住了,他开始组织反击,他的计划是步兵第六团关际云部从琴断口渡河,分左、中、右三队占领博学书院一带堤防,然后向玉带门方向前进,攻击党卫军右翼。步兵第七团崔霈残部和步兵第五团潘守蒸残部为助攻部队,等主攻部队渡河并发起攻击后,即由汉阳东北端渡河,在龙王庙登岸,向中国街前进,攻击党卫军左翼。炮兵彭德铨残部和骑兵南元超残部渡河后在博学书院西南占领发射阵地,支援步兵作战。

王占元的作战计划得到了打算做困兽斗的第二师北洋军士兵的切实执行,在江面炮舰的掩护下,北洋军展开了。首先出动的就是北洋海军的楚观号和江鲲号,它们不可一世地往抵近到距离江北岸不到2000米的地方,抬起炮口,准备向江北的党卫军阵地开炮。

江北北段以东长江拐角处的党卫军前沿炮兵观测所报告发现了这两艘北洋军舰驶入江面,距离我观测所仅仅1500米,我观测人员甚至可以清楚的看到楚观号上北洋水兵的穿着打扮。虽然这时炮兵团长王克明并未下令装弹也未下达射击诸元,但实际上各炮均已自行装定了射击诸元,也已装填完毕,只要一拉火索,炮弹就会朝着楚观号和江鲲号而去。

但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从龙王庙登岸的北洋军南元超残部不知道怎么回事,居然绕过了步兵防御阵地,忽然出现在炮兵阵地的侧翼。情急之下,炮兵们只能用手枪对抗骑兵,铁蹄翻腾中二十几位猝不及防的炮兵眨眼间接被雪亮的马刀挑断了脖子。

南元超发现自己歪打正着,杀进了缺少步兵保护的炮兵阵地,便大叫:“兄弟们,这里是炮兵阵地,大家放开胆子杀呀。”

但是,南元超低估了党卫军的战斗力,即便是炮兵也没到任由人宰割的地步。很快,两个重机枪班终究抵达了预定的掩护点,两挺马克沁机枪稍事调整后就洒出了无数子弹,身后紧随来几位扛着弹药箱的辎重兵更是助涨了机枪的能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是无法想象2挺每分钟能够打出600发子弹的重机枪外加6挺轻机枪全速射击有多么可怕,机枪手只需要死死扣住扳机,压住颤抖的把手保持平稳然后稍稍左右晃一下机枪,正面就会出现一片稠密的弹雨。

尤其是重机枪,装弹手根本不需要反复往机枪里塞子弹,只需将两个帆布弹带接口处的锁扣一锁,弹带就能够不断延长下去,而且水冷式也不用担心枪管太烫,除非是卡壳或者子弹没了,要不然就能够不断打下去。

正是因为这种可怕,机枪大阵组成的斜线交叉火力就像是一阵狂卷而过的飓风,仅仅几分钟一百余骑兵马队就被打得抱头鼠窜,留下了满地的血肉。南元超的战马被几发子弹打中,一头栽倒,还把南元超死死地压在身下,党卫军们一拥而上俘虏了南元超。

炮兵阵地上的战斗似乎没有引起江面上楚观号和江鲲号的注意,它们似乎打算继续向龙王庙一带驶去。此处的炮兵连长一看这仗要打不成了,于是情急之下,下令炮兵开炮。炮手闻声手动几乎是条件反射一般的拉动火索,第一发炮弹呼啸出膛。炮声一响,其他各炮乃至附近阵地上的友邻部队误以为上级以下令开火,于是也纷纷开火。

楚观号和江鲲号大吃一惊,他们完全没想过会受到来自陆地的炮火打击。但是楚观号和江鲲号还是反映迅速,立即动用全部火炮进行还击。当时,党卫军炮兵对楚观号和江鲲号的射击几乎是低角度的平射,首发就准确命中楚观号的前炮塔,而楚观号还击的炮火也在一瞬间便覆盖了这一连党卫军炮兵的阵地。

由于楚观的舰炮口径大,加之舰炮的射速远高于陆炮,火力优势可以说非常大。由于党卫军炮兵阵地构筑巧妙,使得楚观号的射击并不准确,估计一时是没有找到目标,错误的以为江堤后面是党卫军的炮兵阵地。楚观号的炮弹大多越过江堤,飞向了纵深地带,虽然没给炮兵造成太大的损失,却给这里正在作战前准备的党卫军步兵部队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虽然党卫军炮兵使用触发引信的105毫米榴弹很难击穿楚观号装甲,但猛烈的爆炸也给楚观号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舰桥和上层建筑被打的一塌糊涂,舰内通讯一时中断。更要命的是,炮弹炸死的舵手,舵手在临死时身体一歪,顺手把船舵卡死了。结果,楚观号失去控制,全速向江堤撞来,一声巨响


状态提示:245.炮打楚观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