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崎保三少将是个比较纯粹的军人,对政治和国际政治几乎一窍不通,他只能恭恭敬敬地听着。
“报告指挥官,前锋秋津洲号发来电报,说发现了一艘支那军舰。”
秋津洲号属于穹甲巡洋舰,由英国设计,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于1890年3月开工建造,1892年7月6日下水,1894年3月31日建成。正常排水量3150吨,舰长91.8米,宽13.1米,吃水5.3米,主机为2座卧式3汽缸3胀往复式蒸汽机,燃煤锅炉4座,双轴推进,主机功率8400马力,航速19节,装甲甲板厚38毫米,炮盾厚115毫米,标准载煤490吨,最大载煤 吨,编制304人。152毫米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4门,120毫米40倍口径阿姆斯特朗速射炮6门,47毫米重型哈乞开斯速射炮8门,8毫米5管诺典费尔德机关炮4门,360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秋津洲”舰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舰长上村彦之丞,海军少佐。
鸟崎保三少将接过电报一看,眉头立刻皱了起来,“怎么可能。”他随即把电报交给了伏见宫亲王。
伏见宫亲王看了电报也是一脸的诧异,他对电报兵说道:“怎么可能?伊丽莎白皇后号不是5年前就沉默了吗?向上村彦之丞少佐回电,要求他再一次确认。”
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以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妻子(茜茜公主)的名字命名,全称“凯瑟林?伊丽莎白皇后号”装甲巡洋舰。1890年9月25日在奥匈帝国亚得里亚海的普拉港建成下水。
1892年后,“伊丽莎白皇后号”主要任务是保护奥匈帝国在世界各国的商业利益及从事外事活动等。 1900年加入进西方列强的东征行列中。 1913年8月19日,“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再次远航来到中国,作为奥匈帝国在远东海军力量的象征长期驻扎在天津大沽口外海。
1914年8月23日中午时分,日本政府对德国宣战,青岛保卫战打响。奥匈帝国作为德国的盟友,派“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支援德军陆上炮台的火力,将舰上4门150毫米舰炮和2门70毫米副炮及部分50毫米速射炮拆下,分别安装于德军中央堡垒后侧的仲家洼西侧高地(位于今海信立交桥北)及大鲍岛山(今观象山),部分官兵也随之登岸加入地炮作战。该舰依然利用所剩的火炮对抗日军,在战争期间始终活跃在胶州湾水域,与德军炮舰一道不断北上配合德军陆上炮台向日军阵地发炮轰击,迟滞日军推进。1914年11月2日,该舰自沉于团岛和黄岛之间的主航道水域。
当然,海军技术突飞猛进的日本人是无法想象海军技术极端落后的中国海军人有多苦b。为了学习借鉴他国造舰经验,李默涵不得不花重金秘密打捞了几艘沉在中国水域里的军舰以供技工们学习观摩,伊丽莎白皇后号及时其中之一。
不久之后,上村彦之丞少佐回电,他坚持说自己看到的肯定是伊丽莎白皇后号,并判断该舰是往胶州湾方向去的。
“跟上去。”伏见宫亲王下令。